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精准定位 优化教材 设计学程.docx
文件大小:44.85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25
总字数:约6.83千字
文档摘要

精准定位优化教材设计学程

摘要:备课是深度挖掘教学资源、精心优化教学资源并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应以“更专业”的备课态度去研读教材、整合资源、设计学程。具体备课实践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钻进去微观研读教材、跳出来宏观俯视教材,从而精准定位教学方向;二是围绕教学内容,搜集、整理和优化教学资源,对教材作有益补充;三是从宏观课堂流程和微观学习细节两个层面设计学程,对课堂需要用到的资源和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充分预设。

关键词:备课;写作教学;初中语文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它是深度挖掘教学资源的过程,有助于教师更多地占有教学资源,更精准、更深刻地理解教学资源,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其次,它是精心优化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有助于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艺术性的教学,从而保证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活动顺畅,学生学习富有成效。最后,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更专业、更精细的备课过程中,教师定位教学、处理资源、设计教学和判断学情等方面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升。因此,教师需要用“更专业”的备课态度去研读教材、整合资源、充分预设,为个人专业成长做更扎实的工作,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优质的课堂。基于此,笔者以在海南中学执教的“描述一树花的美丽”公开课为例,阐述对《学习描写景物》是如何进行深度备课的。

一、研读教材,精准定位

备课首先从研读教材开始。《学习描写景物》为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内容。初看这一题目,很容易将其看成“学习景物描写”,但它们有很大区别。“景物描写”是一种与“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等相对应的描写方式,是名词性短语。我们在说“景物描写”的时候,通常是对客观存在的“景物描写”进行写法和作用的分析,是基于“阅读教学”的思维。而“描写景物”,则是一个动宾短语,是一种行为方式和过程,我们讨论“学习描写景物”,就是在讨论“怎样描写景物”,而不是讨论“景物描写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和《学习描写景物》同处一个单元的,还有《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四篇文言散文及《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五首古诗。从内容上看,这些诗文都在写景抒情,经过学习,学生大致能够从中学到一些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描写景物的一些要求和作用,这对其后续在写作课上学习“描写景物”会有一定的帮助。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更重视“言”的教学,而相对轻视“文”的研读,在写景方法的教学上存在不足,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也会出现不足。这些因素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加以考虑。

统编教材给这个单元的教学定位是“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这个定位,是阅读视角下的。那么,这个单元的写作教学,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需要教师将其放在整个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体系中去考虑。统编教材的作文编排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写作兴趣和写作习惯的培养,二是文体训练和对象化写作,三是改编式写作和作文程式学习。以上三项写作训练内容,在整个初中阶段的写作训练中,既渐进有序安排,又有效交叉融合。综观统编教材的写作训练内容,与“学习描写景物”相关联的,仅有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学写游记”。以此来看,“学习描写景物”的教学定位应是“文体训练和对象化写作”,即要通过此次训练,促使学生形成描写特定景物的能力,初步掌握写景的方法和要领。

在统编教材中,《学习描写景物》的内容包括“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两个部分。写作指导部分,给出了四点指导意见:第一,“描写景物,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同时阐述了特征表现在何处,列举了朱自清《春》中“春雨图”的案例);第二,“描写景物的特征,既可以描述人的视觉感受,还可以描述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受”(列举的案例是宗璞《紫藤萝瀑布》中的一段描写);第三,“为了使景物描写更加丰满、生动,对某一个景物,可以俯视、仰视,近观、远望,可以写静态、动态,还可以写不同时段中的不同形态”(列举《三峡》中的描写片段作为例子);第四,“写景还要注意融入情感”(用《雨的四季》中的描写作为例子予以说明)。写作实践部分给出了“校园一景”“窗外”“我爱季”三个作文题和写作提示。

研读教材中的“写作指导”,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呢?第一,教材中对“描写景物”的指导,包含三个层面的要求或意见:“抓住景物的特征”和“融入情感”是对描写景物的要求,这两点要求其实在一个层面,即抓住特征、表现景物特征,实际上就已经融入了写作者的主观情感;“描述……感受”是描写方法的指导;“俯视、仰视”“近观、远望”等,既是写作角度的指导,也是写作顺序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