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索
在当下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核心素养已然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将核心素养培育有效融入日常教学,是每一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下面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以及教学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探讨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只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培育落地生根。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与生活相关的元素,把抽象的道德规范、法律知识转化为学生熟悉、容易理解的生活场景。
例如,在讲解“遵守公共秩序”这一内容时,可以结合学生日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学校食堂就餐排队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遵守秩序的重要性;在讲述“诚实守信”时,可以引入学生考试不作弊、答应他人的事情按时完成等生活实例。同时,教师要关注时事热点和社会生活中的新鲜案例,将其引入课堂讨论。比如,通过分享社区志愿者服务、文明出行等身边的正能量故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此外,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也是优化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式。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公益活动,或者在班级内开展模拟法庭、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实践中,学会践行道德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教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目标。
二、灵活运用多元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图片、视频等素材,或者通过场景还原,为学生创设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比如,在讲解“关爱他人”时,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志愿者关爱孤寡老人、帮助残疾人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关爱他人带来的温暖,从而深刻理解这一道德规范的内涵。
小组合作学习法也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协作完成。例如,在学习“我们的班级”这一内容时,让小组共同策划一次班级活动,从活动主题确定、任务分工到活动实施,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团队意识,提升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以启发性问题为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汇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如何让我们的社区更美好”“怎样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等,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等方式寻找答案,然后在课堂上分享交流。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自主发展能力至关重要。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度和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比如,在讨论“如何看待网络上的信息”这一话题时,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
同时,引入自我评价和互评机制也很有必要。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评价表格,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完成作业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学习进展,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推动核心素养发展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保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摒弃以往只关注知识掌握程度的单一评价方式,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不仅要涵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等方面。在评价方式上,要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更好地反思自己和学习他人;家长评价可以从学生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反馈,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此外,要特别重视过程性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现情况;通过作业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