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指向批判性思维的命题及备考策略探究.docx
文件大小:19.41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25
总字数:约4.21千字
文档摘要

指向批判性思维的命题及备考策略探究

批判性思维是指独立、有目的地分析客观现象,得出事实、观点和论据的能力。它鼓励认知主体不片面接受某种观点,而是进行深入思考和质疑,在独立思考中得出理性、客观的判断,养成开放兼容的精神。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认识,能够不拘于传统,用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各种认识,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看法的思维模式。试题命制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2024年山东高考第17题便以试题为承载,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体试题如下:

“鸦片战争”的时空之维

材料一图8为1936年《儿童杂志》刊载的《谈谈鸦片战争》的会话摘编。

(大聪——哥哥,省立中学学生)

(小敏——弟弟,育才小学学生)

小敏:哥哥,我要问“鸦片战争”是怎样一回事?

大聪:清朝的时候,鸦片运来得越来越多,现银流出也就跟着多了,好几个皇帝都下过禁烟的命令。

小敏:那么,怎么会同英国人打起来的呢?

大聪:皇帝叫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但英国商人不服从禁烟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总督来救援。

小敏:林则徐就吃了败仗?

大聪不!打了胜仗,可后来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镇宁波,进逼天津,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则徐闹出乱子来,把他革职,叫琦善去和英人议和。琦善这个人不会办事,英兵就再打进吴淞,进逼南京。清朝皇帝就和他们订立了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小敏:…材料二

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以“近代性”(科学与民主)区分近代史与晚清史;二是把中国近代史当作世界史,这两个点是我们看历史的“眼晴”,它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眼睛”。

摘编自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通史》

(1)大聪的讲述,会让小敏对“鸦片战争”形成怎样的认识?(6分)(2)你认为应如何书写“鸦片战争”?说明理由。(7分)

一、丰富性情境营建,助力思维发散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广阔、开放、灵活的思维体系,其受惠于真实性情境,需要教师进行丰富性的情境营建。丰富性情境以开放的主题引领、多样的内容素材和发散的问题设计挖掘学生的思维资源,助力学生思维发散。

在主题上,该题的题目是“‘鸦片战争’的时空之维”,从学生熟悉的鸦片战争打开切口,引导学生以小观大,从不同维度、不同立场认识历史现象。时间与空间交织,时前与时后相融,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认知场域。在内容上,本题以多元材料充实任务情境,为学生提供直觉对象。第一部分是隐含的“鸦片战争”主要史实,第二部分是1936年《儿童杂志》刊载的《谈谈鸦片战争》的会话摘编(材料一),第三部分是当代的《中国政治思想通史》(材料二)。这些既包含多元类型(原型史料、历史记载、学术著作),也容纳多元时空(晚清、民国、当代),更拥有多元立场(叙事本体、前人立场和学术视角)。在问题上,本题以迭代格序设计问题逻辑,为学生的认识提供推进空间。该情境囊括两层维度和三大视角。两层维度包括陈述性维度和分析性维度,三大视角包括民族性视角、现代化视角和全球化视角。这些通过梯度性问题设计组成思维进路,让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史实建构到小敏的认识归纳再到个人观点的阐发,由表及里、巧捷万端,在问题引领下向广深处发散思维。

二、梯度性思维引领,推动认知进阶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思考过程,所有归纳、演绎、推理、分析、解释等学习技能,都蕴含在相当具体的脑力活动中,并皆以质疑并解决疑难问题的方式表现出来。[1批判性思维需要教师以梯度性的思维引领催动学生心智,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掌握知识、整合思维、拓展视野,实现认知进阶。

(1)拓建学生知识版图

指向批判性思维的问题解决需要学生对必备知识的深刻掌握和自如运用。该题考查学生对必备知识的归纳、演绎和推理能力。第一问要求学生总结小敏对鸦片战争的认识。这直接考查了学生对“鸦片战争”叙事的浅层构建,包括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等,学生需要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中的主干知识进行简要归纳。第二问对学生知识的考查层级抬高,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深层理解。这需要学生关联《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和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相关知识加以演绎,拢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相关知识加以推理。重构知识关系,伸展知识逻辑,拓建学生的知识版图。

(2)深化学生思辨维度

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生成个人阐释。本题以渐进层序统筹学生认知。第一问要求学生根据大聪讲述,谈谈小敏对鸦片战争的认识。该问面向学生的形象思维,要求学生在对材料一的结构性解读中还原、想象和理解。一方面,学生需要从小敏的问题中提炼角位和支点;另一方面,学生需要从大聪的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