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增值评价的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三境”教学.docx
文件大小:41.91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6-25
总字数:约4.91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增值评价的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三境”教学

摘要:教学增值评价以学生的起点定终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业表现,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基于增值评价的外国文学“三境”教学,将评价指向学生阅读始末阶段能力、中西文化差异、作品所处时代主题与当今青年关系等的比较,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遵循课堂规律及学生发展规律,创设符合外国文学语境的学习语境,通过递进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完成对内容及主题的探讨,并设计宏观及微观维度的增值评价量表,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增值评价;“三境”教学;外国文学;高中语文

当前,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在评价方法上,常采取分数或位次纵向比较的方式,评价标准模糊,缺乏科学性,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因此需要构建基于所有水平学生的、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相比目标评价,增值评价具有“不比先天条件比后天努力,不比基础能力比进步幅度”的优势。下面,笔者在界定增值评价内涵的基础上,阐述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文本语境、文化语境、时代语境教学(合称“三境”教学)的构建及课堂实施。

一、教学增值评价的内涵界定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应该根据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增值评价不同于结果性评价,它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旨在保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教学增值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以学生的“起点定终点,考虑学生基础水平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业表现”[1]。它是一种积极地对学生学习水平作出评价,能提升学习效能的教学评价方法。其基本逻辑是完成三个转向:从关注结果质量到关注过程质量的质量转向;从聚焦教师教学流程到聚焦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转向;从随机单一评价到稳定科学评价的评价转向。

对外国文学教学的评价不能脱离外国文学的学习语境,而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和语文学科规律,由浅入深地进行,如此学生才会真正地学有所获[2]。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应遵循课堂规律及学生发展规律,关注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开展探究活动的情况。

二、基于增值评价的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三境”教学体系建构

外国文学语境的创设及基于语境的任务驱动,是语文课堂教学提效增值的关键。语境指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如何理解并使用语言的话语环境。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将时间分为共时和历时,基于此观点,笔者将语境分为共时语境和历时语境。共时语境即交际双方在相同的时间、地点使用语言;历时语境即相同文学作品被不同时代的读者阅读欣赏,或同一时代读者在不同时间阅读。共时语境中,交际双方沟通便捷、理解简单;历时语境中,交际双方隔着文化、历史、时代等厚厚的“语境墙”,理解起来较为抽象、复杂。在外国文学课堂上,历时语境中的文本、文化、时代等语境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与障碍,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进语境,进而提升其知识和能力水平。

外国文学课堂的教学语境可划分为三层:文本语境、文化语境、时代语境。文本语境教学的重点在于通过比较中英文文本差异选择适切的教学资源,要求教师精心挑选符合学生理解能力的英文段落,以激发学生对文本语境和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文化语境教学旨在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使其深入了解世界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吸收人类文化的精髓,不断提升文化参与能力。时代语境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培养情感体验能力、理解当代生活,进而培养主人翁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由于历史、文化、时代等语境要素的差异,在教学外国文学时,教师有必要按照增值评价的基本逻辑依次做好以下三个步骤:第一,创设符合外国文学语境的语文学习语境;第二,通过三项阶梯式递进的学习任务,依次完成对文本、文化、时代语境下内容及主题的探讨;第三,根据每项任务设置具体、科学的评价量表,完成对学生阶段学习的增值评价。在教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中的《变形记》时,笔者尝试用“三境”教学解决小说主人公如何实现“变形”的问题:文本语境对应“我是谁”;文化语境对应“变成谁”;时代语境对应“谁在变形”。

(一)文本语境教学

文本语境涉及学生的作品阅读能力。在增值评价理念下评估学生对外国文学的作品阅读能力时,教师应该将其阅读初始阶段的能力和阅读结束阶段的能力作比较。在进行初始阅读时,学生的学习或许会偏离语境和文本,因此教师需要将教学重点放在中英文文本的选择和差异比较上。通过精心挑选的、与学生理解能力相匹配的英文片段,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文本背景,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文本语境教学可分为四个步骤:文本揣摩、译本对照、人物厘正、情感激荡。

以《变形记》为例,为了更好地理解格里高尔和“变形”之间的关系,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甲壳虫”的特点并深入研究原文,寻找与核心意象相关的细节,还需要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