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生命向度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摘要:指向生命向度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既要内化知识、习得技能,也要培育对生活的感悟、激情与灵性。教师要超越表层符号,注重教学的发展性,建构“下沉—自我加工—上浮”的教学路径。教师应转识成智促进科学认知,转智成景促进技术体验,丰富关系体验、情感体验及思维体验,使学生实现自我理解与精神成长、思想文化的澄明及思想文化的表达,并以价值负载促进学生文化觉醒,以精神发育促进学生生命觉悟,从而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生命向度;高阶思维能力;推理与演绎推理
统编版《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具有难度、深度、厚度、高度等特点,教学可借鉴少、测评可参考不多,“符号学习”“去过程”“去情境”等教学大量存在,这贻误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对生命的觉醒与觉悟。
高阶思维能力培养超越了表层符号,注重教学的发展性,以“下沉—自我加工—上浮”的教学路径引起学习者的知识内化、方法渗透、情感融合、价值升华等,教师应以此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向生命向度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要求“人是目的,不能忘记自己的灵魂”,既要内化知识、习得技能,也要培育对生活的感悟、激情与灵性。在学生经历科学认知、技术体验、社会参与、文化觉醒、生命觉悟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其经历由“知识世界”到“物的世界”再到“人的世界”的心路历程,实现理解与精神、体验与感悟、交往与意义的思维升华与生命成长。下面,笔者以《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一、下沉:转识成智,转智成景
具有生命立场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不限于知识占有以及符号学习,而且要挖掘知识中隐含的智慧,“还原”知识,把知识下沉到背景、逻辑、经验等方面,让知识与智慧、学生已有经验相遇、相伴、相融,以转识成智促进学生科学认知,以转智成景打通学生技术体验,从而筑牢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养成的基础。
(一)转识成智,促进科学认知
转识成智,首先要坚守生命立场,“还原”知识,挖掘知识中隐含的文化涵养与教育价值(即智慧),让知识“活”起来,有意义起来,即让具有充分的广度、深度和关联度的知识学习真实发生,从而促进学生的科学认知。事实上,剥离了信念、证据、真理条件以及背景、逻辑、经验依存的知识理解,只是一种“知识占有”和“符号学习”,容易导致应试主义的机械训练和“知道分子”的产生。而指向生命向度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重点关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否认去知识背景、去证据的教学培养。在《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教学中,“判断”是“推理”的信念条件,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图式呈现二者的联系,凸显知识真实发生的广度和深度,即由“推理”演化出其含义、构成要素及种类。推理种类的划分标准有两个:一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是前提与结论有无必然性。标准不同,推理种类就会有不同的外延。笔者遵循教材编写的逻辑,按照一般到个别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在理解与掌握“推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再深入学习“演绎推理”的含义、逻辑要义及意义。二者的学习逻辑详见图1。
以上图式能从逻辑角度证明学生所学知识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即逻辑证据。但事实上,高阶思维能力培养视野下,真实的知识学习还需要找到知识的表象与现象、证据与事实(经历案例与例证的学习过程),也需要找出“推理”及“演绎推理”知识的自然背景、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演绎推理”知识的历史背景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其著作《工具论》初步确定了演绎推理的规则,比如给定某些事情就可以必然推出另外一些事情。当然演绎推理的文化背景也可以在《韩非子·说林上》关于“老马识途”的描述中找到。在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如是深挖知识的文化内涵及教育内涵,挖掘知识的生命灵魂,以知识的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感染人的情感,点亮人的智慧,凸显教学的生命立场。
(二)转智成景,促进技术体验
转智成景,就是要让知识智慧与经验对接,遵循认知加工规律,将知识转化为融合学生经验性与学习性的课堂画面。行为表征、图像表征和符号表征三阶段的依次进阶是新知识认知加工需经历的过程。其中行为表征和图像表征是课堂画面感的主要体现。而作为达成知识发展价值的课堂画面感,不仅要表象化知识,也要具象化知识与经验的意义关联。由此,具有生命向度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需要把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对接,将其具象化、表象化,转智成景,建构符合“三贴近”原则的教学情境,从而在知识的理解与学生的人生体验之间建立意义的双向奔赴,促进学生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
在教学的导入环节,笔者基于学生对侦探悬疑类事件关注度很高的实际情况,播放短视频《敲门的人》片段,让学生观看并思考“为什么敲门的人是小偷”。这既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也使其初步感悟“推理”的含义以及形成判断的途径。笔者以“大千世界藏奥秘,情理推理出玄机”为总议题,然后创设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