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夏玉米高温防控栽培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
文件大小:19.14 K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6-25
总字数:约3.92千字
文档摘要

1

《夏玉米高温防控栽培技术规程》

标准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河南省是粮食生产大省,2024年粮食种植面积16165.7万亩,总粮食产量达到1343.9亿斤,居全国第二位,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其中,玉米种植面积5799.9万亩,总产量达到2238.7万公斤。但玉米生育期间,由于降水时空分布极其不均,加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秋粮作物遭受的灾害类型多、频率高、范围广、危害重。其中,高温热害是玉米生长期间的主要灾害之一。高温不仅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导致授粉不良、籽粒败育等问题,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编制高温防控栽培技术团体标准对保障农业生产、提升技术水平、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农民增收等具有深远意义,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任务来源及编制原则和依据

(一)任务来源

根据河南省农学会关于印发《河南省农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要求,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组织对团体标准《夏玉米高温防控栽培技术规程》进行起草、制定。

本标准依据河南省夏玉米高温热害影响、抗灾减灾机理、应用和示范相关科研成果,提出并规定了夏玉米高温防控栽培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品质选择、播前准备、播种、田间高温防控管理、收获与贮藏等各项技术,该技术规范结合河南省夏玉米栽培生产实际,方法简便,易于操作。

该任务得到了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融合多源数据异常天气下小麦玉米灾害应变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241100110300)项

2

目的支持。

(二)标准的编制原则和依据

(1)标准的编制原则性

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进行编写。遵循国家现有的农业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发展农业、增加产量、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为最终目标,使制定的标准符合我省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达到技术先进,生产可行,宜于操作,力求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标准的编制依据

科学性:《夏玉米高温防控栽培技术规程》的制定,紧密结合我省夏玉米高温热害现状,结合夏玉米耐高温减灾稳产的生产实践和最新科研成果。本标准的确立,以多年大田试验和玉米高温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为基础,同时,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科学的验证;以充分科学的试验数据为依据,编制的技术措施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

特殊性:目前团体标准中对“夏玉米高温防控栽培技术”尚没有明确规定。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天气频发,夏玉米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的高温热害问题日益严重。在本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充分了解当前国内玉米高温防控栽培技术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先进经验,有针对性的结合我省各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

可操作性:夏玉米高温防控栽培技术规程基于玉米生长发育特点和河南省气候特点,帮助农民在高温条件下合理选择品种、调整播期、优化田间管理措施,减轻高温对玉米生长的不利影响,确保玉米高产稳产。同时,在本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也充分听取了相关领域专家、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种植农户的意见,使标准和生产实际协调统一,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可操作性强。

3

三、编制过程

(一)标准立项和起草小组成立

2025年4月7日《夏玉米高温防控栽培技术规程》获得团体标准立项。立项后,负责起草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漯河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郸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西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鹤壁市农业科学院立即协商成立了标准起草小组,确定起草人员和分工,并制定了标准的编写计划。

标准起草小组由乔江方担任组长,起草人有乔江方,穆蔚林,郭涵潇,张美微,张盼盼,邵瑞鑫,李川,程泽强,郭栋,李付立,鲁振胜,牛军,胡彦奇,俞晓红,张志方。

(二)科研项目试验结果和文献查阅

2015年至今,标准起草小组承担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豫北灌区玉米抗逆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2018YFD0300702),子课题“豫南夏玉米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2018YF3)”,“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黄淮海优质小麦—玉米规模机械化周年丰产增效生产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2022YFD2300803)”课题,河南省重大专项“融合多源数据异常天气下小麦玉米灾害应变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241100110300)”等多项玉米抗逆高产高效等科研项目。在项目的实施和完成过程中,形成了夏玉米高温防控栽培技术规程。在总结多年生产实践和大田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并查阅国内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相关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