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多元可调控负荷协同管理系统建设导则.docx
文件大小:32.13 KB
总页数:14 页
更新时间:2025-06-25
总字数:约7.13千字
文档摘要

4

多元可调控负荷协同管理系统建设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多元负荷协同管理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系统总体架构、负荷数据采集与处理、负荷数据监控与预测、聚合与分析决策、系统管理与安全性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多元可调控负荷管理系统的设计、研发、建设和运行,适用于工业、商业、公共建筑、园区、虚拟电厂等典型应用场景。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3607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总体框架

GB/T32672电力需求响应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GB/T36572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防护导则

DL/T533电力负荷管理终端

DL/T1709.3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技术规范第3部分:基础平台

DL/T1709.4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技术规范第4部分:实时监控与预警

DL/T1709.6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技术规范第6部分:调度管理

DL/T2473.1可调节负荷并网运行与控制技术规范第1部分:资源接入

DL/T2473.3可调节负荷并网运行与控制技术规范第3部分:负荷调控系统

DL/T2473.4可调节负荷并网运行与控制技术规范第4部分:数据模型与存储

DL/T2473.13可调节负荷并网运行与控制技术规范第13部分:电力系统二次接口T/CES205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功能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5

3.1

可调控负荷AdjustableLoad

可调控负荷是指可以根据电力系统或能源网络的需求,灵活调整其用电功率或用电时间的负荷。

3.2

负荷协同管理系统LoadCollaborativeManagementSystem

负荷协同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理念的系统,通过整合多种负荷资源(如柔性负荷、分布式能源等),采用协同控制策略,使不同类型的负荷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配合,以满足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和运行优化需求,实现对电力系统负荷的动态监测、预测、调控和优化管理。

3.3

负荷聚合商LoadResourceAggregator

将某一区域中各类可调节负荷实时运行信息汇集,进行统一管控和运营的单位或者部门。聚合方式可以是单一聚合,如容量较大的大工业负荷:也可以多体聚合,如数量众多的分布式小负荷。聚合商可以是社会上各类第三方运营商,也可以是承担负荷聚合职责的地市级调度机构或电网营销部门等。

3.4

数据交互DataInteraction

数据交互是指主体之间以数据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协作的过程。在负荷管理系统中指不同数据源之间通过某种方式(如网络、文件传输等)进行数据的传递和接收,以实现信息的互通和共享。

3.5

可视化Visualization

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抽象的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再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4基本原则

多元可调控负荷协同管理系统包括负荷数据采集与处理、负荷数据监控与预测、聚合与分析决策、系统管理与安全等功能,是开展多元负荷调控业务的主要技术支撑,其总体原则如下:

1)结构体系应符合GB/T333607要求;

2)应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配。

3)应具备对多元可调节符合资源的接入、监视、分析决策、调控,支持负荷资源参与电网调控运行;

6

4)应能从相应级别、分布空间、调节方向等多个层面,实现对多元可调节负荷资源的实时聚合;

5)应能实时跟踪、分析负荷运行变化并进行优化调整和控制;

6)应能在线分析和评估运行风险,即使发布告警、预警信息并提出预防控制策略;

7)应与调度管理应用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等进行集成,满足不同业务场景下的应用需求;

8)应遵循标准化原则,满足安全性、可靠性、开放性、实用性及先进性的要求,实现各项应用的一体化设计,具备良好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

5系统架构

多元可调控负荷协同管理系统功能架构,如图所示,从功能分类、模块设计和业务流程角度展示了多元可调控负荷协同管理系统的负荷数据采集与处理、负荷数据监控与预测、聚合与分析决策等功能,以及统一汇集支撑组件等功能架构设计。

地调调控系统

负荷控制目标本地需求/调节能力申报

展示层聚合与分析决策数据监控与预测

展示层

聚合与分析决策

多元可调控

负荷协同管理系统

数据处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