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本位的统整型学习任务设计路径
摘要:新型教学方式强调学科教育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结,以满足学生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的现实需要,但在教学中“如何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仍是教师面临的难题之一。统整型学习任务设计是以学习者的视角进行整合学习资源、锚定学习目标、重构学习内容内部要素的教学活动整体性设计,是优化课程内容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通过提取核心概念、设计驱动性问题,使学生融入真实情境,全身心地享受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并在新的情境中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统整型学习任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
相较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之一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指出应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强调学科教育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结,以满足学生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的现实需要。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仍是教师面临的难题之一。统整型学习任务设计是教师基于《课程标准》,以学习者的视角,进行包括整合学习资源、锚定学习目标、重构学习内容内部要素在内的教学活动整体性设计,其最终目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是优化课程内容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下面,笔者以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咏雪》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一、寻境:提取核心概念,确立课时教学目标
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教师先要考虑课时学习目标,即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关键知识和关键能力。这一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一)多元化解读,感知文本的教学价值点
教师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搜集和检索后,通过理解、整合、评价、反思等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就可感知、梳理出很多该教学内容的教学价值点。以《咏雪》一课为例,笔者梳理出以下教学价值点:其一,关注文本表达方式,学习记叙、描写、说明等的用法;其二,关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分析“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的艺术魅力;其三,关注人物分析,讲解谢朗、谢道韫的聪慧,谢安的乐观;其四,关注良好的家庭教育,感受和睦相处、友爱温馨的家庭氛围;其五,关注谢安独特的教育方法,将“讲论文义”与“大雪纷纷何所似”的即兴回答有机结合起来,注重课内“讲论”与课外运用相结合。
(二)锚定核心概念,确定文本的核心价值点
多个教学价值点不可能在一堂课内完成,教师须筛选出最能体现文本内容核心价值的教学点。核心教学价值点的选择,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理念、教材编排实际,又要符合单元目标要求、文本特点,还要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表达方式”“比喻手法”“人物分析”“体会家庭氛围”“课内外结合”等,这些教学价值点分散在教材各处,缺乏统整。因此,教师撷取核心概念时应具备统整意识,有机整合各种资源,让学习内容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
例如在《咏雪》教学中,笔者紧紧抓住文章中“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语句。“文义”,教材注释为“文章的义理”,“讲论文义”就是“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学生在“义理”内涵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而文本中“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即兴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其实就是有关“义理”知识的,是对“义理”知识的实际运用。所以,只要理解了“义理”这个关键概念,整篇文章的理解就不再是难事。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基于实际学情,统整问题,将课程内容结构化,提取“义理”这个核心概念,并进行逆向教学设计,其流程如图1所示。
二、入境:设计驱动性问题,促使学生进入真实情境
在真实的情境中设计驱动性问题,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学科核心概念,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当然,驱动性问题应该与真实的情境密切相关,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匹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真正进入情境。着眼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设置的驱动性问题,既有挑战性又能让学生通过探究使问题得到解决。例如教学《咏雪》时,笔者在确立了理解核心概念“义理”的学习目标后,又设计了驱动性问题:“谢安在天气恶劣的日子里把家人聚集到一起,与小辈们讲解讨论,请你猜猜他们在讲解讨论什么?”在无疑处设疑,使学生积极探索,自觉思考,主动探究,让学习真正发生。
三、融境:融于真实情境,全身心地享受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驱动性问题激起了学生在真实具体情境中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全身心投入。此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实践。
(一)提供学习资源包,嵌入表现性评价,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
在《咏雪》教学中,针对上述驱动性问题,笔者让学生先独立思考4分钟,主动探究,记录自己的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小组讨论3分钟,分享自己的思考,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