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路径.docx
文件大小:42.56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25
总字数:约5.57千字
文档摘要

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路径

摘要:作为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高中思政课程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表现性评价的有效支撑与反馈。教师需要分析表现性评价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内在关联,明确运用表现性评价开展高中思政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的关键要素,通过评价量表先行、及时评价反馈、让学生参与制订评价量表,使课堂活动的目标更明确、关键行为的调整更有效、课堂活动的实施更灵动。具体实践中,教师需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尽可能多样化地综合运用多种评价量表,将评价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引导学生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环环推进以及课堂评价任务的递进式跟进,进阶式发展思维。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活动型学科课程;高中思政教学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同时也在催生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推进“教—学—评”一体化成为新课标视域下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表现性评价的核心要素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要求密切相关,作为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高中思政课程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表现性评价的有效支撑与反馈。下面,笔者以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1第四课第三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为例,探讨如何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开放性和有效性。

一、表现性评价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内在关联

活动型学科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课程形式,它强调课程实施方式的自主性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个性化。《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思政课标》”)倡导将“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着力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议题、情境、任务、评价”是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设计的四要素,也就是说,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要基于真实复杂的情境,围绕核心议题设置活动任务,再进行综合性的有效评价。

在众多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中,表现性评价方法开放、程序灵活,既评价过程也评价行为结果。它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情境中运用先前获得的知识完成任务的关键行为表现,并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实时观察获取信息,评价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高中思政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要求“课堂教学要‘凸显观点,关注过程’”相吻合。因此,恰当地运用表现性评价,能真实地演绎在学习活动中如何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有效促进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由此可见,活动型学科课程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而表现性评价则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

二、运用表现性评价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的关键要素

运用表现性评价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时,要想做好评价、做对评价,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效能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益都实现最佳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评价量表应先行,让课堂活动的目标更明确

表现性评价是开放的、复杂的、真实的,遍布于整个课程或单元计划中,它有足够长的时间跨度,允许学生彻底地学习如何评价,而不像传统的评价那样,只在单元结束时或学期结束时执行一次[1]。因此,表现性评价需要有能够持久理解的目标。表现性评价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首先表现在它能让学生更清楚“我要去哪里”。因而,教师应按照一定的目标开发评价设计,课前先行设置评价量表,引导学生按照评价维度和指标展开学习,这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向更明确的目标。

评价量表中的评分规则需要清晰且详细地描述预期目标,为学生提供努力的方向,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我该做什么”“我该怎么做”。评分规则既是一种评价工具,又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教学工具,有助于师生分享学习目标,能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学习质量以及学生的自我反思提供框架[2]。评价量表如果能在事先发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利用评分规则来开展自我引导的学习。学生从评价量表中能够获得他们被期望展示的学习和表现的目标,因而在开展任务之前就清楚地知道各个评分等级的具体要求和标准。这有助于发挥评价的“导航”作用,帮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为学生成为自我管理的学习者提供契机。

(二)评价反馈要及时,让关键行为的调整更有效

在“教学决策链”中,教师需要根据课堂评价的真实情况来推测教学活动的目标达成度,再基于反馈信息作出下一步决策。在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性评价融合了诊断、推论、评价和反馈等多个过程,可以提供丰富且完整的关于“学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的信息,为教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依据。《高中思政课标》指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评价,应专注学科核心素养的行为表现,一般采用‘求同’与‘求异’取向相结合的验证思路。这是一种有统一标准、无标准答案的评价。”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尽量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基于不同视角、利用不同素材来表达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