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立德树人的课程分析和课程实践
立德树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它阐明了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向。历史学科作为国家统编三科中的重要一科,承担着学科育人、立德铸魂的任务,其中,“立德”是手段,“树人”是目的。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德”是什么?与具体的历史学科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如何利用教材作为“立德”的主要材料?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本人。
通过“立德”达到“树人”目的,要教给学生怎样的“德”?首先得解决的是具有历史学科属性的“德”是什么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和《中外历史纲要(上)》(以下简称“教材”)的解读,将“德”进行分类,并按此分类对教材各个栏目的内容进行梳理,结构化教材中“德”的教学材料,为“立德”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一、历史课程中“德”的内涵
笔者将具有历史课程学科属性的“德”分成了三个层次,包括国家层面的“德”、文化层面的“德”、个人层面的“德”。该分类是在《标准》对历史学科课程目标细化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一)基于课标“德”的分类
《标准》中强调通过历史课程学习,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能够在树立正确历史观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1这是希望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形成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可以界定为国家层面的“德”。
《标准》中强调“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2]这是希望通过历史学科教学,传承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能够尊重文化差异,形成开放、包容全球文化视野。这可以界定为社会文化层面的“德”。
《标准》中强调,通过历史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这可以界定为个人层面的“德”。这是希望通过历史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目标、有担当、有追求的发展中的人。
做好“德”的划分,还需架构起历史学科必备知识和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才能有的放矢,利用教材,教授必备知识,从而落实具体类型的“德”。
(二)教材内容中“德”的归类
教材也是学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授历史知识的主要载体。叶小兵教授在2022年国家示范培训历史教材教学实施建议中多次提到,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挑选的材料权威而且经典,尽量用“尽”教材。因此,依托教材,用透教材,是历史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本文通过研究《课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参考新教材总主编张海鹏教授和徐蓝教授提供的新教材编写理念及总体思路,将具体的历史学科必备知识进行不同类型“德”的归类。
1.历史学科必备知识中“德”的归类2.教材各类材料“德”的梳理
将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归类,上表是整理结果的最终呈现。可以看出,各个层面的“德”在教材提供的材料中侧重点不同。
(1)国家层面的“德”是教材书写主体
从上表可以看出,教材提供的各部分材料中,国家层面的“德”都占据主体。以学习聚焦为例,在总共103个学习聚焦中,叙述国家层面的德共62个,占60.1%,超过了一半。如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顺应历史潮流,“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4通过这些内容涵养家国情怀,进而培养学生国家层面的“德”。
(2)文化层面的“德”通过思想发展历程和图片作品展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教材几乎对不同历史阶段都有专章叙述各个时期的文化成就,其中的主体是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如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第1子目就是“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教材在提供丰富的文字资料的同时,也提供了包括书法、诗歌等作品的图片,如“文学艺术”子自就提供了8副图片。这些图片,能让学生获得视觉的直观冲击,进而引导学生欣赏美,理解艺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元,从而自觉的弘扬和继承,树立文化自信,为教材落实文化层面的“德”提供了重要材料。
(3)个人层面的“德”通过刻画人物表现
“立德”的最终目的和载体是“人”,历史是人书写的,人类的活动推动历史的演进。教材对这部分的重视是通过提供历史人物或主要代表作品的图片,展示重要历史事件中主要代表人物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