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专业里,藏着高校的神韵气质
一个学科的发展,有时也是一所高校成长的缩影,它既与社会时局命运相连,又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透过某些专业的历史记忆和创新事迹,也许你能够窥见一所大学的精神品格、文化风骨和底蕴传承,并开始想要重新认识她。
举矿冶之星火,铸大国之雄魂
“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对于1949年诞生的新中国而言,要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何其难。彼时,在工业化的赛道上,美英等西方国家已经遥遥领先,中国还在起点徘徊。
发展工业首先要发展钢铁工业,为培养专门冶金人才、服务新中国工业发展所需,1952年,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由天津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由此,新中国第一所钢铁院校拔地而起。
带着与中国钢铁工业一同壮大变强的使命,“钢铁强国、科教兴邦”早已熔铸于每一位北科人的血脉当中。七十余载日夜兼程、步履不停,一代代钢筋铁骨逐梦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锚定国家重大需求,创造出许多“第一”:研制发明世界第一台弧形连铸机,我国第一台大型电渣炉、第一台国产机器人、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和第一枚洲际运载导弹的壳体材料……
北京科技大学让一代代钢铁青年在“钢铁摇篮”中淬炼成长,为钢铁工业之崛起提供数十万名“钢小伙”“铁姑娘”,其中包括41位两院院士、一大批冶金企业总经理和总工程师,为国民经济建设尤其是冶金、材料行业的发展壮大立下不朽功劳。
大气科学独步天下的“气象黄埔”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起点,是1960年设立的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学校前身),其隶属原中央(军委)气象局,因其首开中国气象学院之先河,又坐落于中国近代气象科学发源地——南京城,而享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的美誉,我国著名的“气象大师”竺可桢曾在此任教。
北京时间2024年5月21日12时15分,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参与研发并冠名的“星环号·南信大星”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发射升空,这是中国的第一颗商业红外气象卫星,可用于防灾减灾、污染监测、资源调查、精准农业、气象预报、金融科技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育部的历次学科评估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学科连续多年保持全国领先,在大气科学研究教学方面可谓独步天下。以大气科学学科为立校之本,学校将气象科技史作为特色方向,研究成果斐然,共建成历代典籍气象记录知识库、气象词汇数据库、气象科普资源数据库、中国气象台站史资料总库四大数据库,以及中国气象典籍数字工程实验室和气象历史文献信息平台。
2024年,中国气象局委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内蒙古等12个省区定向招收大气科学专业四年制大学本科生,定向生在校学习期间,定向省份气象局将向定向生提供每人每学年10000元的定向奖学金(总计4万元,主要用于缴纳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等),毕业后分配到相应定向单位工作。
计算湘军于黄土坡上筑起数学高地
在很多人看来,湘潭大学(简称“湘大”)的南校门是一个颇具特色的建筑,它由三道高大的拱门组成,远看似“山”字,单看又像“人”字,有三人成众、众志成城的寓意,这一定程度上也是湘大数学学科发展的写照。
湘大于1958年由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亲自倡办,定址于湘潭远郊的一处黄土坡上,创办之初,还是“荒山一片、楼无一栋、房无一间”,关于湘大的崛起,有人归结于“情怀的力量”。
在湘大校史馆里,有一份珍贵的文物。那是1974年筹备复校期间,国务院为请各地高校支持湘大建设而专门下发的文件。国务院为一所高校专门发文,这在当时并不多见。在红色情怀的感召下,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自愿背上行囊,来此扎根。
据统计,从1975年至1978年,湘大先后从全国近90所名校调进622名优秀教师。其中,陈仲沪、郭青峰、杨向群、傅凯新等人在这里组建了数学学科,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石。
人才的加盟为学校带来了最先进的教学课程和最前沿的教学理念,许多校友反映,湘大数学系当时的课程设置、教材选取、讲授内容专业且全面,不亚于名牌大学。后来,由湘大教师编写的《数值计算方法》一书还成为“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成为国家精品源共享课。
军工底色浓厚的硬核“炮专”
“炮专”是南京理工大学的别称,作为“国防七子”之一,其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建校之初就设有火炮、步兵武器、火箭发射架、炮弹、火箭弹、引信等专业,被誉为“国之重器”。
建校60余年来,南京理工大学从全国各地收集了数千件各式武器装备,用于教学科研,是国内唯一一所建有兵器博物馆的学校。该博物馆作为军工文化的教学科研和实践基地,通过火炮、弹药等1100余件藏品,为兵器类专业师生提供了一个实验、体验、实践平台,培养了大批军工专业人才,为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发展成为集中体现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