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三重对话:“中西合璧”交响乐教学研究.docx
文件大小:43.88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6-25
总字数:约6.33千字
文档摘要

三重对话:“中西合璧”交响乐教学研究

摘要:“中西合璧”交响乐作品,体现民族题材和音乐素材,综合运用中西方作曲技法,具有独特的音色、节奏、复调等音乐元素,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可引导学生与音色、节奏、复调及作曲技法展开对话,并运用听辨、想象、表演等对话方式,构建审美想象,激发审美情感,形成审美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拨响蕴含于音乐中的文化泛音,通过绘制声音图景、触发敏锐听觉,融入肢体动作、探寻韵律意义,厘清声部脉络、开启交响思维等方式,引导学生分别对话“音色”“节奏”“复调”,探寻音乐意蕴和精神寓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和审美理解。

关键词:“中西合璧”交响乐;对话“音色”;对话“节奏”;对话“复调”;初中音乐教学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经典交响乐作品一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但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存在看似“面面俱到”实则“走马观花”的课堂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对“案头工作”仔细考究和深入挖掘,没有从一个引导者的角度,让学生真正掌握此类作品欣赏的学习策略。因此,笔者尝试以“中西合璧”交响乐作品为教学内容,通过“三重对话”的课堂学习策略,让学生与音乐进行深度对话。“三重对话”课堂体系如图1所示。这里所说的“中西合璧”交响乐作品,主要是指20世纪以来,由中国作曲家创作的,采用本民族的题材和音乐素材,综合运用中西方作曲技法,用西洋管弦乐器演奏的经典作品。“三重对话”指学生通过与“中西合璧”交响乐作品中具有特色的音色、节奏、复调等音乐元素及作曲技法的对话,同时运用听辨、想象、表演等对话方式,达成对此类作品的深度学习。

一、对话“音色”:绘制声音图景,触发敏锐听觉

质料、结构形制及发声方法的不同,可能造成乐器泛音成分的差异,进而形成千变万化的音色特征[1]。在交响乐中,作曲家更是将音色作为一个重要的“调色盘”,使其作品更加丰富、灵动。

(一)“单一型”音色:对比聆听,聚焦主题

在交响乐作品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这部作品的主题旋律,音色更是赋予了它美的“翅膀”[2]。因此,通过聚焦具有“单一型”音色的主题旋律,借助对比的方式,能够让主题旋律及其音色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案例1】小提琴演绎的经典越剧旋律

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中,用小提琴演奏的“爱情”主题可说是最动人心弦的旋律。其中,学生对小提琴的音色并不陌生,但如何让学生去探寻小提琴的音色赋予了这段旋律怎样的音响效果和音乐情感,则需要教师进行适时、有效的引导。

1.聆听体验,形成音色感觉

为了让学生获得对小提琴的音色感知,笔者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体验中,进而写下自己对小提琴音色的直接感受。由此,学生心中就会自然而然地留下小提琴独有的音色印记。

2.模仿演唱,探寻音乐形象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带有越剧元素主旋律,笔者引导学生通过一边用“La”哼唱主旋律,感受旋律舞动的线条,一边模仿小提琴的演奏姿势,再加上一些身体的自然律动,使其在全身心地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寻找音乐形象。

3.横向对比,揭示音色特质

通过多种乐器演奏,以及人声演唱同一主题的对比聆听,学生主动参与到聆听体验中。在此过程中,他们不断丰富属于自己的音色库,音乐审美意识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强化。

(二)“对比型”音色:合作演绎,联想形象

在交响乐作品中,使用“对比型”音色,塑造具有戏剧性的形象,也是作曲家常用的方法。在与这一类音色对话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塑造音乐形象的方式来深刻领悟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案例2】音色角色我来扮,男生女生“对对唱”

在管弦乐曲《太阳出来喜洋洋》中,主题旋律及其变奏一共出现八次,整首作品以猛烈的快板在1分55秒的时间里迅猛利落地结束。学生的反馈是:“太快了”“还没回过神来就结束了”……因此,选择有代表性的片段让学生反复聆听、强化感受,是使学生理解作曲家使用“对比型”音色的重要途径。

1.围绕重点,辨别乐段情绪

在管弦乐曲《太阳出来喜洋洋》中,变奏一由灵巧活泼的木管组演奏,变奏二由粗犷强悍的大号和大管等低音乐器演奏。笔者将这两个变奏作为重点,让学生反复聆听,仔细咀嚼,从听觉上感受音色对比带来的情绪反差。

2.借助人声,模仿乐器音色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体验这两种“对比型”的音色,笔者尝试让女生用“Li”模仿木管组,男生用“Bang”模仿大管组,以相互对唱的形式来模拟不同乐器和乐器组的演奏,并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其中自己喜欢的乐器进行演奏姿势的模仿。

3.多样体验,烙下音乐印记

通过参与对比聆听、合作演绎等实践活动,当学生再次聆听这两个变奏时,已能独具“亲切感”地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哼唱加入到音乐表演中。

(三)“复合型”音色:整合要素,综合体验

在交响乐的创作中,作曲家往往会使用丰富的配器手法,用音色的画笔将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