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是我国现存的少数保持唐代密宗规制的寺庙之一,也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其寺院经济及多元文化遗迹反映出宋元海洋贸易带给泉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共存特征,与寺院关联的割据政权统治者、宋元官方、僧侣、地方大族等人群对宋元社会经济和海洋贸易有着重要贡献。
泉州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西街,历史悠久,高僧辈出,自古即为泉州佛教丛林之冠,有“泉南佛国第一刹”称号。
开元寺坐北朝南,南北长约260米,东西宽约300米,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按照建筑分布区域,分为中、东、西三区。
中区以中轴线为骨干,自南至北依次有照壁“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法堂)、祖堂等建筑;大殿和戒坛两厢有庑廊。东区有檀樾祠、准提禅林、本生院等。西区有功德堂、水陆寺、斋堂等;西长廊外侧有“桑莲古迹”;寺之东西两端有建于南宋的镇国塔和仁寿塔。
开元寺是我国现存的少数保持唐代密宗规制的寺庙之一,其中的寺院设置、布局,佛像设置和各种装饰都反映了唐代密宗文化的内涵。建筑格局独特,建筑类型丰富,建筑技艺精湛,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荟萃之作。
01
千年古刹的前世今生
泉州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初名白莲应瑞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名开元寺。
初期有山门、紫云大殿、钟楼、经楼等建筑。唐咸通六年(865年),在寺东建五级木塔,名镇国塔。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在寺院西建无量寿塔。宋代几次重建,至嘉熙元年(1237年)仁寿塔竣工,淳十年(1250年)镇国塔竣工,形成现在的东西塔格局。唐代后期,采用主寺与支院结合制度,在主寺周围建有支院若干。宋代已有支院过百。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将120个支院合为一寺,赐额开元万寿禅寺,寺院规模至最大。主要建筑有紫云屏、山门、拜圣亭、大雄殿、戒坛、禅堂、檀樾祠、法堂、寝堂等,为泉州开元寺鼎盛时期。元代以后,多有兴衰,规模缩小。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泉州大地震,寺院建筑受损。明崇祯八年(1635年),重建开元寺大雄宝殿,改木柱为石柱,后建大殿露台和廊庑。崇祯再次重建。清代、民国也多次进行修缮。
20世纪50年代,陆续维修寺院,清理寺内杂乱民房;移泉州文庙石围栏构件修建开元寺南、西侧石围栏。50年代后,开元寺被数单位占用,部分古建筑被拆改,新建办公楼。
1970年,辟为“人民商场”,大殿、天王殿、戒坛和两庑被改造为商铺。1976年,在准提禅林东侧建古船馆,陈列泉州出土的宋代古船。1977年,商场迁出,开始逐步整理修缮。
1982年7月21日起,开元寺逐步移交泉州市宗教部门管理。1988年至1992年,全面大修。此后陆续迁出占用单位,收回民房,整治环境,并建本生院、五观堂、佛慈安养院、地藏阁、方丈院等建筑。
02
精妙绝伦的建筑风格
开元寺在唐宋时期,以中轴线主寺为核心串联主要殿堂,两侧有檀樾祠、功德堂、准提禅林等闽南风格的建筑院落,形成院中院的特点。
主寺采用官式寺庙的规整布局,支院采用闽南传统建筑布局。仁寿塔、镇国塔两座石塔,分别位于中轴线左右,遗留唐宋佛寺双塔布局特点。
开元寺主要建筑保留有唐宋遗韵和明清时期闽南建筑特点,明清时期遗存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戒坛殿、准提禅林小戒坛、水陆寺大殿等;民国时期建筑主要有檀樾祠、功德堂、虎豹楼等。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遗物。
大殿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建筑面积1338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通高20米。前檐重檐下横匾书“桑莲法界”四字。殿内减柱造,共有86根大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号称“百柱殿”。
镇国塔和仁寿塔建于南宋,历代有修缮。镇国塔总高48.074米,仁寿塔总高45.016米。均为石结构八角五层仿木楼阁式塔,带平座。由外壁、塔心柱和内回廊组成,各层转角处有石梁搭接塔心柱和外塔壁,并以斗出挑减少跨度。底部有须弥座。须弥座和塔壁上有佛教人物和故事浮雕。
03
多元宗教文化融合的见证者
泉州是中世纪著名的世界贸易港,商人、旅行家、僧侣及各行各业的外国人汇集于此,带来了各种异域宗教和文化,并留下了大量的宗教建筑和异域风俗的痕迹,与本土宗教建筑一起,构筑了多种宗教文化和睦共处的繁华景象。
泉州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共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30多处。
除了有佛教、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的历史遗存,还有许多民间信仰的古迹存在,泉州成为中外专家心中的“世界宗教博物馆”,并且在1989年4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的重点,随后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设在泉州。
由此可见,泉州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