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崇尚结论到追寻过程
文物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实物见证,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生命力、想象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国家的“金色名片”。随着考古挖掘的不断发展,文物资源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让文物“活”起来,并将其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既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路径之一。
一、问题和质疑:历史思维的起点
《中外历史纲要(上)》“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课导言部分引用了一幅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以此反映契丹人游牧民族的特色。[辽代是契丹草原文化最为兴盛的时代,作为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马是契丹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在经济贸易、政治权威、文化信仰、交通战争乃至生活饮食中都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既是其民族特征地生动展现,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引马图是辽代墓葬壁画常用的一种题材。该图作为师生家乡赤峰本地挖掘出土的历史文物资源,与以往学界宽泛地从人物形象和牵引马匹等方面突出其差异与特色不同的是,学生就溯源作者、证实表现以及追寻作用等方面都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其中涉及诸多问题值得教师审视和再探究。
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一人牵马立,马头向内,绛综色,有鞍髻,马高63、长67厘米。马前立一人牵马,右手执策,左手牵马,侧身回首,面上部已脱落;上身着红色衣,圆领,下穿白裤,脚穿白鞋。马身后立一人、双手持一综色木杆,右手扬起,侧身向内作走动状,头扬起,目视前一人,头戴黑方帽,高鼻朱唇,两络黑胡,全身衣裤、鞋皆白色。
邵国田《敖汉旗白塔子辽墓》
教师出示以上材料,让学生进行图文一致对照,找出民族特色和民族交融的体现。学生对壁画整体人物以及穿着服饰做出了一致的判断,但就具体细节提出了疑问,如描述的白鞋为什么壁画看起来更像黑色,鞍髻为什么在画面的中心细致展现等,并初步从服饰造型和画面中突出表现的马感知到契丹人游牧民族的特色,但不能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或解释相对单一。而针对民族交融方面,学生在此壁画中并未发现具体的体现,如若做出此判断,还需要该墓室其他出土文物的佐证。且学生提出网络检索对该图的介绍较少,显示作者为耶律倍,并无其它根据,因此怀疑该壁画的作者和墓主人的身份。同时还对该墓室出土的其它文物能否体现契丹民族特色和民族交融产生了好奇。
二、分析与论证:历史思维的进阶
在上述问题基础上,进一步解释壁画中契丹游牧民族特色的体现。首先在服饰发型上,根据材料一、二,学生能聚焦“髠发左衽”体现的游牧民族特色,并从日常生活、出猎打仗等实用性和汉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思想观念以及强化契丹正统意识的政治性等理由进行推测。其次聚焦马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之前仅从军事战争的角度思考,为此结合材料三至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多方面归纳总结。政治上,赏马是君主的权威和恩惠,贡马则是属国属部臣服的象征;[2经济上,马既是社会财富的象征,也是边境贸易的运输交通工具和流通货品;军事上,马既是战斗坐骑,也是特殊情况的应急粮草;日常生活中,马是很多竞技活动的必备坐骑工具;思想文化上,马与契丹萨满宗教“事死如生”等观念相连。最后应关注马具的精美与豪华,契丹鞍与夏国剑、端砚、蜀锦和定瓷等并列为天下第一,显示了契丹民族鞍具装饰艺术的高超绝妙。[3]
材料一:有渤海首领大舍利高模翰兵,步骑万余人,并髠发左衽,窃为契丹之饰。
-孙昊《说“舍利”——兼论契丹、鞣、突厥的政治文化互动》
材料二:契丹“其人剪发,妥其两髦”。“剪发”即为髠发,也就是剃去头上一定部位的头发,留下其他部位的头发。妥者堕也,意思是两鬓有垂发。
张国庆《辽代契丹人的髠发习俗考述》
材料三:“车马为家,转徙随时”的游牧生业方式,决定了契丹民族必然是以马、驼和牛等畜力为主,用于骑乘、托运和牵引车辆。
-—《“契丹印象”辽代文物精品展》
材料四:晋帝辞归,上与宴饮,酒酣,执手约为父子,以白貂裘一、廐马二十、战马千二百饯之,命德勒宾将五千骑送入洛。
脱脱等《辽史》
材料五:故女直以金、帛、布、蜜、蜡诸药材…牛羊、驼马、毳屬等物,来易于辽者,道路强属。
-脱脱等《辽史》
材料六:乙室王贯宁击鞠,为所部郎君高四纵马突死,诏讯高四罪。
脱脱等《辽史》
材料七:以青牛白马祭天地禁丧葬礼杀马,及藏甲胄、金银、器玩。
脱脱等《辽史》
该壁画还能否从少数民族政权的特色与个性中汲取出统一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这就需要回归敖汉旗白塔子墓葬本身和当时考古工作人员的发现。材料八、九是考古挖掘人员所做记录。如材料八所示,甬道的东壁壁画即是《契丹人引马图》,除此之外,在墓底、甬道西壁、墓内都有其它文物发现。如材料十至十三所示,首先,烧骨火化的火葬行为正是早期契丹人狩猎、游牧生产方式的直观反映;其次,以金属面具覆盖面部也是契丹葬俗的一种独特习俗;第三,拜东尚日的墓葬方位朝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