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姑娘,怎样融入大城市?
“还记得一开始你不能适应,那个忙乱又吵的环境。一个小镇的姑娘到了大城市,你一定听过这故事……”十八岁的深秋,在连续失眠的第三个夜晚,睁着两只“鱼泡眼”的我听着耳机里陶喆的歌声,被歌词一下下地戳中心事,忍不住又翻了好几次身。
我的家乡在一个偏远的小镇,十八岁以前,世界在我的眼中是简单又充满希望的。高三那会儿,哪怕日益繁重的课业和隔三岔五的考试总是相互作用,生成大量“好心情破坏剂”,我也一直相信眼前的黑暗是暂时的,跃过高考的龙门,我这条小鲤鱼肯定能进入更广阔而光明的天地。所以填报高考志愿时,我特地把坐落在一线城市的大学放在了前面,期待身处小镇的自己能早日飞出这片宁静却单调的乡土,去完成精彩的蜕变。
直到坐上那趟一路南下的列车,听着车厢里此起彼伏的外省方言,我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才突然有了现实感,一些潜滋暗长的忧虑便相继探出脑袋。第一次背井离乡,远离亲朋好友的我能否和过去一样顺遂?新同学都来自五湖四海,我们的相处真的会融洽吗?……当火车驶入粤北山区的隧道时,我的心情也随着窗外忽明忽暗的光线起伏不定,但一想到自己马上就能见识到以往只存在于电子设备里的高楼大厦,说不定还能体会到都市丽人们的摩登生活,心头的阴霾又渐渐消散了。
客观来说,我的大学完美符合我之前的想象。地处深圳最繁华的区域,抬头就是鳞次栉比的大楼,每当夜幕降临,周围的世界都会亮起一片璀璨的霓虹。室友们也大都是本地人,有着我想象中大城市女孩身上有的那种天然的从容和自信。紧闭了十八年的新世界大门终于在我面前打开,我迫切地希望自己能更快地融入这里。
于是,向室友取经成了我的首选方法。在周末我会主动陪她们去各种好玩又新鲜的地方打卡,还跟着她们学会了很多拍照和化妆的小妙招。随着时光的悄然流逝,陪伴了我十几年的文学杂志不再是我闲暇时的心头好,取而代之的是朋友圈里一张张精心修过的“美照”。可不知为何,虽然我的生活比之前丰富了很多,内心的空虚感却是前所未有的。每天能调动我情绪的似乎只剩朋友圈动态下面一颗颗增长的小红心,就连写作业时也总要分心去刷手机,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份欣赏。明明我已经体验到了比在家乡小镇时更多样的生活,可这个已经实现的梦想并没有带来期盼中的幸福。
学业上的迷茫也从另一个层面加重了我的困扰。在过去十二年的求学生涯里,我一直把“学好每一科”当成努力的目标,尽全力去做个综合型选手。个中缘由十分简单:在总分为王的时代,发展越全面就越优秀,竞争力也就越强。但在大学里,拥有某一项突出的技能似乎更加重要。因为就读的是工科专业,我所学的绝大多数课程都和我之前擅长的文科科目“绝缘”,高中时的强项语文和英语已经在“绩点争夺战”中被放弃了。各类学科竞赛也不再由班主任统一报名,而是需要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和参与。当学习上的自由度大到远超想象,我反倒产生了对未知的恐惧。
在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下,高中时只会在大考前现身的失眠成了我如今深夜里的常客。辗转反侧间,我心中的落差感被进一步放大:我已经来到了梦想中的大城市,为什么生活中的困惑和不如意反而更多了呢?我害怕过去对美好生活的设想都是空中楼阁,但一时又想不到合适的方法来应对,只好带着逃避的心理,尝试听音乐助眠,可是那些极具感染力的歌词总会勾起我的联想,一来二去心情只能“更下一层楼”。
我走投无路,只得找辅导员老师倾诉,试图做最后的挣扎,没想到正是这个举动最终使我的生活步入了正轨。收集完我倒出的苦水后,老师告诉我这些困惑都是正常和暂时的,并强烈推荐我去旁听学院即将举办的国家奖学金答辩会。在大会现场,我才第一次真正理解了“百花齐放”的含义。不同的人所选择的人生道路真是太不一样了,有的同学数理基础特别扎实,参加了各种数学、物理学竞赛;有的同学科研兴趣非常浓厚,在深耕的领域发表过多篇论文;还有的同学重视实践应用,各种科技大赛都有他的身影……
除此以外,我惊讶地发现语文、英语竟然也能和理工科专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印象最深的是一名何姓同学,刚上大三的她已经在科普平台上发表过总浏览量超过150万的文章了,这些文章由中英双语写成,都收获了广泛好评。更神奇的是,虽然大家的闪光点各不相同,但在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基本上每个人都会提到“主动开发优势和特长”这一点。探索这个宏大世界的最好方法,原来是先去挖掘自己。
自此,一场大刀阔斧的变革在我的生活中开始。按照学长学姐们提到的方法,我对自己的强项和兴趣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发现相较于严谨深奥的理论研究,从小动手能力就强的我更喜欢参与感满满的实践工作。经过一番考量,我加入了学院的大学生科创中心,并因此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里,任何有关于本专业以及相邻学科专业的科创类比赛的信息都会在第一时间被共享,往年有过参赛经验的同学还经常通过文档的形式来分享各类注意事项,以减少“萌新”们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