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把握历史长时图景.docx
文件大小:19.07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25
总字数:约3.56千字
文档摘要

把握历史长时图景

历史是延伸于时空之中一条连绵不断的长河,在奔流不息的流淌中,自会显示出鲜明的阶段特征。考察2024年广东高考历史第17、18题,其重要的创新之处,就是在立意上要求考生呈现历史的长时图景,考查考生对长时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这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课程目标相契合。[1]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与中考高考备考中,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历史的长时图景、理解长时历史阶段特征,对于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十分重要。

一、2024年广东高考历史第17、18题及相关设问

17.乡里制度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之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约抄写于秦灭六国前的秦简《法律问答》记载,里典(里正)和里老共同负责里中的户口、赋税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称为“率敖”,指乡里豪强有力、能得众人拥戴之人。最迟抄写于秦灭六国前后且晚于《法律答问》的秦简《尉卒律》规定,“置典、老,必里相谁(推)”,且典、老一般由乡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

-摘编自陈侃理《秦汉里吏与基层治理》

材料二晚清宝坻县档案显示,县级以下的乡保是个关键人物,每个乡保平均管理二十余个村庄的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他们是不带薪的准官员,由地方提名,经国家批准确认。乡保一般按自己意图行事。他们处在国家和社会的交汇点上,具有两副面孔。

摘编自黄宗智《国家与社会二元合一》

材料三《周礼》云:“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比、联等都是在血缘性聚落或居住区内编排的地域性组织。历代乡里制度,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声称遵从《周礼》确立的乡里制度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鲁西奇《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设问(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2世纪欧洲最有名的集市是香槟集市,它们是位于巴黎东面香槟地区的四个城市。商人用马车或驮畜拉来货物,在预订时间、地点相互交易。香槟伯爵在骚乱年代维持了秩序,给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护。到12世纪中叶,香槟集市因贸易量而蜚名整个大陆。14世纪初,香槟地区成为法兰西国王属地,国王收取比交易费用更高的费用,如棚舍出租费和销售税等。随着欧洲贸易量的增长,集市城市里的运输和交易已不能满足需求,香槟集市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一(英)诺尔曼·库兹《中世纪城市》

材料二12世纪中期出现的汉萨同盟是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它由波罗的海、北海沿岸等地独立城市国家和城镇组成。1370年,同盟获得对丹麦和波罗的海诸国的贸易垄断权,在北方所有的商业中心拥有贸易站。15世纪,同盟势力和重要性开始下降,诺夫哥罗德、伦敦、布鲁日等贸易站特权被所在国收回。17世纪,中欧和北欧的战争成了对汉萨同盟的最后一击,同盟城市数量逐渐减少。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欧中世纪史》

设问(3):结合上述材料,总结12一17世纪欧洲贸易发展的趋势。

二、2024年广东高考历史第17、18题设问(3)立意创新:呈现历史长时图景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要求普高中历史课程“揭示人类历史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2]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甚至根据多种方法来理解;而考察历史的长时图景,更能理解长时历史阶段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大趋势。2024年广东高考历史第17、18题设问(3)在立意上的创新,就是要求考生呈现历史的长时图景,考查考生对长时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

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1902一1985)提出的历史“长时段论”,为我们理解历史的长时图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布罗代尔认为,历史应该依据时间划分为三段:短时段、中时段、长时段。短时段的历史是由一些突发性事件组成,如革命、战争,即所谓“事件史”;中时段也被称作局势或社会时间,是在一定时间内变化形成的周期和结构,如人口消长、物价升降等;而长时段则指在几个世纪中长期不变的结构因素,如地理、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思想传统等。罗布代尔进一步提出,“事件史”是历史的表面层次,转瞬即逝,对历史进程只起很小的作用;“中时段”是社会的历史,对历史进程起着直接和重要的作用;而“长时段”则是自然的历史,构成整个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进程起到决定性和根本作用。因此,研究历史不应局限于短时段,而应从中时段特别是长时段去考察,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历史的总体。[3]

2024年广东高考历史第17题在设问(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秦乡里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和设问(2)(分析材料二中乡保的“两副面孔”)的基础上,通过设问(3),要求考生结合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基层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