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一、培养目标
工程力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从事工程力学领域及相关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2)具备较强的计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熟悉相关工程领域的规范、标准和法规;
(4)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5)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2.素质要求
(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2)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3)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4)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5)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三、课程体系
1.通识教育课程
(1)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
(2)大学英语:包括大学英语精读、大学英语听说、大学英语写作等;
(3)计算机应用:包括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等;
(4)体育:包括体育与健康、体育保健等。
2.专业基础课程
(1)高等数学: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2)大学物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
(3)材料力学:包括材料力学基本理论、材料力学实验等;
(4)结构力学:包括结构力学基本理论、结构力学实验等;
(5)流体力学:包括流体力学基本理论、流体力学实验等。
3.专业核心课程
(1)理论力学: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等;
(2)材料力学:包括材料力学基本理论、材料力学实验等;
(3)结构力学:包括结构力学基本理论、结构力学实验等;
(4)流体力学:包括流体力学基本理论、流体力学实验等;
(5)计算力学:包括数值方法、有限元分析等;
(6)工程力学实验:包括力学实验、结构实验、流体实验等。
4.专业选修课程
(1)工程力学专题讲座;
(2)工程力学前沿技术;
(3)工程力学应用软件;
(4)工程力学相关课程。
四、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
(1)力学实验:包括理论力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结构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等;
(2)工程力学实验:包括力学实验、结构实验、流体实验等。
2.课程设计
(1)理论力学课程设计;
(2)材料力学课程设计;
(3)结构力学课程设计;
(4)流体力学课程设计。
3.毕业设计
(1)选题:结合工程力学领域及相关工程领域,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
(2)研究:运用所学知识,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3)撰写论文: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撰写毕业论文。
五、教学评价
1.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
2.实践教学评价:包括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
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六、培养方案实施
1.制定培养方案实施计划,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5.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
七、总结
本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等措施,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工程力学专业人才。
第2篇
一、培养目标
工程力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力学理论基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良好的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够在工程结构设计、力学分析、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等领域从事设计、分析、研究、管理和教学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知识结构
-掌握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熟悉工程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工程应用。
-了解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计算力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
2.能力结构
-具备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备运用现代计算技术进行力学分析和设计的技能。
-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3.素质结构
-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
-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三、培养方案
1.学制与学分
-学制:四年
-学分:160学分
2.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程(40学分)
-政治理论课:16学分
-外国语:8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