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历史概念动态解读路径探究.docx
文件大小:43.13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6-25
总字数:约5.16千字
文档摘要

历史概念动态解读路径探究

摘要:历史概念既是概念名称,又与具体的历史事物相对应,而历史事物都有动态的演化进程。因此,教师不能满足于“静态”呈现历史概念,而要把历史概念及其对应的具体事物,放到相应的时空中去考察和理解,以发展变化的动态眼光站在时空的大视野中去解释,引领学生洞察其“演进”窾要,把握其“演进”本质。如此,教师才能引领学生把握历史概念解读的要义,使其学会用动态的思维去理解历史概念。

关键词:历史概念;动态解读;高中历史教学

历史概念与其他学科的概念有所不同,它除了是概念名称外,还与具体的历史事物相对应。如“三省六部制”,就不仅是一个概念名称,还是政治制度变革与创新的重要内容。因此,解读历史概念时,需要把这些概念及其对应的具体事物放到相应的时空中去考察和解释。但目前中学历史教材受时空和篇幅的限制,对历史概念的呈现往往是点到为止,内容缺乏情节,评析缺乏场景,基本以“静态”形式呈现。这虽然给教师施展个性化教学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更多的则是给学生的历史理解和解释增加了难度。事实上,没有一个历史事物是突然产生又突然消失的,都有一个动态的演化进程。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坚持以动态的思维路径解读概念,下面以“三省六部制”为例说明。

一、发现:以“无解”的试题引发破局的动力

对于下面这道试题,学生产生了不小的争议。

例1: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的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他们常在政事堂共议国事。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让其参加政事堂会议。这反映出三省制度的建立()

A.限制了皇帝的政治决策权

B.实现决策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分散相权而加强君主权力

D.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的失误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四个选项都有选择。从题干看,四个选项也都有其合理性:从“驳回皇帝的诏令”的角度看,既是“限制了皇权”,又是“决策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从“三省共议和宰相人员众多”的角度看,是“分散了相权”;从“分工明确、共议国事”的角度看,是“集思广益”。当然,“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体现的是西方近代社会的权力架构,与中国古代专制社会的现实不相符合,多数学生都能将这一选项加以排除。但对于其他三个选项,学生该如何理解和解读?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和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都有对“三省六部制”的相应阐述。两册教材都侧重于对三省职责和分工的叙述,而对于这一分工由何而来、满足了哪些需求或者说解决了哪些问题等,则并未给出详细的说明。对教材给出的评价“重大变革”“深远影响”“新阶段”等,学生也很难体会并理解。因此,仅着眼于教材文本的“静态”叙述,对解答这一试题并无帮助。

二、追溯:洞察历史概念的“演进”窾要

秦朝建立后,确立了天下独尊的皇帝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中有这样一段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这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据此可明确,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机构的调整,都基于专制皇权的需求。为满足这一需求,皇帝往往通过“行政的有效性与效率的提高”及“皇权的强化”来调整官制机构。如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官员各有分工,且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这是行政效率的体现;而大小官员都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等,又是皇权强化的表现。

同样,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也是这一逻辑演化的结果。一方面,尚书其实在秦朝就有,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其职责是掌管图书、秘籍。杜佑《通典·尚书省》中记载:“秦时,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由于地处“殿前”,尚书逐渐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成为皇权扩张的得力助手。另一方面,皇帝为维护“天下独尊”的地位,不可避免地与相权产生冲突,因此绕开三公建立自己控制下的“新中枢”,成为强化皇权的必然选择。汉武帝时,设立中朝,作为中朝重要成员,尚书的地位迅速上升,到东汉时,尚书已经成为一个有系统的官僚机构,形成了尚书为主、三公为辅的行政局面。据《后汉书·仲长统列传》云:“(东汉光武帝)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韦彪列传》云:“天下枢要,在于尚书。”由此可见,尚书地位的变化,既是皇权扩张的结果,也是皇权对抗相权的必然后果。由此,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以下材料并设问。

材料一:秦时,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尚犹主也。

——杜佑《通典·尚书省》

材料二:至后汉则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众务渊薮,内外所折衷,远近所禀仰。

——杜佑《通典·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