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历史哲学漫谈
历史哲学似乎是一个令许多读者望而却步的术语,其实我们经常与它打交道,因为它所关注的,就是历史发展规律或历史叙事的客观性问题,离开这些概念我们会无法进行历史研究或教学。了解一些西方历史哲学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唯物史观通常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是19世纪上半叶在西方历史哲学或整个西方文化的氛围中形成的。[1本文着重谈谈西方三种历史哲学的产生以及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一、思辨的历史哲学
近代以来,按通常说法,西方先后出现了三种历史哲学,分别是思辨的(speculative)、分析的或批判的(analyticalorcritical)和后现代主义的(postmodernist)。
历史哲学这个术语是18世纪伏尔泰提出来的,其大体意思是从整体上理解历史,找出支配历史的基本原则及其可能隐含着的意义。如果伏尔泰活在现代的话,他也许不会使用历史哲学这个概念,因为18世纪时所说的哲学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科学,如牛顿的著作就称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9世纪上半叶,黑格尔写了《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两本书,从哲学的角度分别讨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但大体从那以后,自然科学的称呼取代了自然哲学,而历史哲学的称呼却延续下来,直到今天,作为哲学或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历史科学这个概念却常用来指称整个历史学。
当然,就历史哲学要讨论的问题而言,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罗马帝国晚期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今天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历史哲学著作。但比较系统地提出历史哲学理论的,是意大利人维柯(1668一1744),他的代表作《新科学》,确立了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基本原则。思辨的历史哲学是西方历史上出现的第一种历史哲学,它的着眼点是“发现人类历史的规律、阐明生活的意义”。[2]
近代以来,西方人所阐明的历史规律,就是把人类历史分成各个阶段,并把这些阶段看成一种向越来越美好的目标前进的阶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进步史观,从中可看到人类生活的意义。比如,维柯提出,世界诸民族都经历过“神、英雄和人的先后衔接的三个时代”。[318世纪末孔多塞写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把人类历史分成从“人类结合成部落”到“人类精神未来的进步”共十个阶段(十个阶段的名称,构成了该书正文第一到第十章的标题)。[4后来孔德的分法则相对简单,把人类历史分成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三大阶段,实证阶段就是科学的时代。不管是十个阶段还是三个阶段,都是向越来越好的社会发展,也就是不断进步的过程。19世纪以来西方历史学盛行不衰的历史分期,即古代、中世纪、现代(modern,包括我们所说的近代)的区分,也是这个意思。英国史学中所谓的辉格党传统,指的就是进步史观的传统。这种历史哲学的核心,是把人类精神发展看成历史发展动力,它朝着某种预定自标前进,我们通常称之为唯心史观,是英雄史观的理论基础。用精神发展来解释历史进步的最终动因,是启蒙运动高度推崇人的理性的结果,理性就是一种精神。黑格尔称理性为世界精神或绝对理念,它通过“狡计”(“理性的狡计”),驱使历史人物创造历史,使人类向美好的目标前进。简言之,历史就是精神的自我实现过程,而历史哲学就是关于历史的“思想的考察”。[5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许多知识分子,不管是人文学科的还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都怀有这样的思想。比如,法国哲学家、古生物学家和神学家泰依亚(PierreTeilharddeChardin,1881-1955),就认为世界进程是有意义的,这一进程具有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容量,而且必然会朝着“神”的宏伟、壮丽的目标前进。[]
但在20世纪,特别是在二战后,那种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人类理性的观点淡化或似乎消失了,并不同程度地表现出重视经济的某种重要作用,不过又不像唯物史观那样把经济基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思辨的历史哲学在19世纪与20世纪的重要差别。
二、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历史哲学
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发展起来。它与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区别,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何兆武先生说:直到20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历史哲学先后探讨的主要是两个问题:“(1)历史演变的规律或规划是什么;(2)历史知识或理解的性质是什么?”[7]思辨的历史哲学主要回答前一个问题;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主要回答后一个问题。前者论证历史发展规律;后者关注历史认识是否具有真实性或客观性,即我们是如何认识历史的,我们的历史知识可靠吗,符合客观历史实际的吗?为什么?从前者到后者的转变,使历史哲学研究的重点“从对历史本身性质的探讨转移到对历史知识性质的分析,转移到对人们认识历史能力的批判”,也即从研究“历史本身如何运动”转到“人们如何认识历史运动”。历史哲学的主题也同时发生重要变化,即“从历史本体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