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新修初中统编历史教材主线内容的教学理解与建议.docx
文件大小:26.58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25
总字数:约3.5千字
文档摘要

新修初中统编历史教材主线内容的教学理解与建议

新修初中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以下简称“七上教材”)依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重点突出教材的主线: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步发展。而此次修订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具体的史实使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笔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例,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拟对“七上教材”的主线内容进行教学理解,并提出教学建议。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理解

(一)横向联结,多领域的历史印证

费孝通先生曾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2]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二是“移民和民族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3由此可知,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交往等维度强化学生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表1“七上教材”围绕主线“各领域”内容列举(2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红色基因’教育的政史情境教学案例研究”(项目编号:E-c/2021/34)的阶段性成果。

“七上教材”在原来的基础上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加(修改)了一些内容。在中华民族生存空间上,强调是多民族共同开拓。对于中华民族伟大成就,突出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七上教材”围绕主线,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交往各个领域的具体史实(表1),让学生认识到虽然政权分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是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为隋唐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基础。这样多维度、多领域的横向联结,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教师的生硬说教,而是在历史印证中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纵向贯通,长时空的历史传承

目前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构成大多以“五个认同”为主要内容,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4但是结合“七上教材”的内容时间跨度,七年级历史教学应着重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其内容构成来看,其实也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即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传承。笔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汉字”的演变为例(表2),发现汉字的演变贯穿“七上教材”各历史时期。各种汉字本质上都是一种书写文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记载保存了大量的中华民族古代文献,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同一性”,这也是文字除本身历史价值之外所特有的持久的文化价值。因而,汉字完整演变的历史脉络让学生清晰的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延续和传承,进而再次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深度学习,跨学科的主题理解

“新课标”的一大亮点就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七上教材”依照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进行修订。因此,我们在进行教材主线理解的时候,要着重关注学科关联,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加深对教材主线的理解。

本文列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关学科内容(表3),跨学科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综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技能、方法,多角度、多领域、多层次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内涵、历史意义等。[学生借助问题的解决,将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进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既加深了对学习主题的理解,又提升了各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打牢爱国主义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表2“七上教材”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内容列举表3“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题相关学科内容列举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建议

(一)精读历史教材,关注历史主线

“七上教材”按照时序进行编排,从史前时期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重点包含中华文明的起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样的编排体例和内容设置,明确了“七上教材”的教学主线,即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步发展。

那三条主线又有怎样的联系呢?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有如下的表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7]也就是说:三条主线贯穿“七上教材”始终,既彼此交汇,又互相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凝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各民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密不可分,形成共同体。同时也是政治凝聚的过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统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