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复习课的改革向度与模式转型
摘??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道德与法治复习课改革创新之需。当前,一些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复习课未能将知识置于系统化的结构之中、生活化的运用之中、问题化的解决之中、阶梯式的思维之中、价值性的意义之中,呈现出窄化、浅化、僵化的操作与模式。基于此,教师可从结构、生活、任务、思维、价值等向度进行深度转型的探索。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复习课;改革向度与模式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中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这是对价值性与知识性辩证关系的深刻揭示,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复习课的转型也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当前,在一些复习课中,有的课堂止于碎片式、记忆性知识的组织和简单的理解,不能为学生提供全景、全域立场,难以让其看到更完整的图景;有的课堂让学生用模仿代替分析、用套用代替思维,难以提升其问题解决的能力;有的课堂复习程序凌乱,不能序列化地设计出连贯、逐级递进、由核心问题牵引的问题链,难以实现学科思维的进阶;有的课堂将知识复习异化为知识符号的再认,难以引起学生情、意、行的变化及知识育智与育德价值的发挥。这些窄化、浅化、僵化的操作与模式,偏离了学科本质与学生学习的特征,阻碍了学科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严重影响学习的效能。基于对上述问题的省思,笔者以“在真实生活图景的问题解决中发挥知识的功能与价值”这一教学主张为路向、以“国家权力机关、国家监察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三个考点为复习内容进行实践探索,以实现复习模式的深度转型。
一、结构向度:一维讲授转向多维联动模式
传统复习课中,师讲生听,学生深陷单向度的视听模式中,教学结构与教学活动模式单一化,教学过程成为碎片化知识对学生刺激反应的流程,教学各要素缺乏有效的联结与多维的互动,学生易产生学习的倦怠感。良好的教学结构应是内容、方法、心理的统一体,是策略、思想、素养的有机体。据此,复习课中对教学结构的设计,应基于学生的成长规律,为其设计科学的认知序,形成与学习者学习水平、认知特点相适应的学习路径,让教与学、自主与合作、师生对话和谐统一。
例如,下列两个环节的课例。环节一:你问,我答。基于课前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进行回答,遴选四个典型的问题进行探讨。如,监察职能与检察职权有何区别?监察委员会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监察机关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人大代表的工作就是开开会、举举手、鼓鼓掌。你是否认同此说法?人大代表不是我选出来的,能代表民意吗?按照解决知识困惑到思想困惑的认知序展开。环节二:我问,你答。基于教学的重难点与中考特点,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的设疑。同时,按照单个知识的问题解决到关联性知识的问题解决两个层次进行推进,所有问题都是在真实的图景中引导学生解决。从心理逻辑看,学生在环节一中完成了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处于一种疲劳感。所以,在环节二的开始,设置单个知识解决的任务给学生心理上的缓冲。最后,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关联性问题,让学生进入高阶学习模式,师生间处于一种互问互答的联动模式中。
二、生活向度:机械记忆转向实践应用模式
传统复习课中,教师经常采用知识填空、背诵默写、构建知识体系、讲题目做题目等方法作为知识复习的主要方式,其背后隐藏着“为保持而教”的价值取向。这种单调、整齐划一的操练只会培养学生在特定的条件下,按照既定程序做出套路式的反应,在无意识的习惯中达到高度专门化和自动化,这些方式缺乏真实、复杂及非结构化的学习情境,只是对知识进行了浓缩、抽象和符号化,是一种浅学习,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无法让知识产生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长此以往,将导致学习的低效和无趣。有效的学习唯有当学习者真正浸润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会发生。据此,复习课中对知识的处理,应确立“为迁移而教”的教学意象,重建知识的情境化特征,为学生提供微型的社会场域、鲜活的实践境域,指引学生在面对真实的生活图景时实现知识应用性的转换,将学术性知识转化为可解决实际问题的生活性、操作性知识。
例如,在导入环节设计如下生活情境:展示教师手机中近日收到的骚扰、诈骗电话的截屏。师问:这些都是什么类型的电话?(呈现新闻:长期以来,部分“95”开头的电话成为骚扰、诈骗电话“重灾区”。2019年以来,工信部对相关乱象进行了整治,关停了部分号码,但……)师:有网友戏言“骗子也复工了”,这说明一切恢复了正常。虽然相关部门进行了整治,但此类现象屡禁不止,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可能需要多部门的协同配合。师问:你认为哪些部门也应该出来管一管?这一导入设计,源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展现了知识的实践意义,让知识的获得不再依赖于单纯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