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深化内涵理解,确立传统文化在思政课教学设计中的基本规格.docx
文件大小:44.52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6-25
总字数:约6.8千字
文档摘要

深化内涵理解,确立传统文化在思政课教学设计中的基本规格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而形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为实现思政课的育人价值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摒弃融入手段单一、内容单薄,重模仿与表现、轻启示与践行等弊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课标、教材等深化对“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确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教学设计中的基本规格。教师应从实践的深度理解文化的根源,从历史的广度分析文化的流变,从价值的高度认同文化的意义,使学生在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同时,坚定中华文化未来发展的信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价值;思政课教学

为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文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题内容、载体形式、学段要求、学科安排、组织实施等角度进行阐述,并在“附件”中详细提出了具体学科“如何进”的策略。这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重要抓手,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落实提供了方向指引。

思政课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为实现思政课的育人价值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在对学校的调研、听评课中,笔者发现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教育活动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中的不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教育活动中,最明显的不足就是,教学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手段单一、内容单薄,存在文化形式灌输多、文化内涵把握少的情况。教师往往只是机械地将多媒体作为展示与讲解的工具,讲解的内容也往往流于文化的形式,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的背景或者浅尝辄止,没有充分挖掘和展现其蕴含的思想与价值。例如,对于北京冬奥会中出现的传统文化元素,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引用了会徽、迎客松、二十四节气、折柳等材料,但更多的是从图形表征、历史故事、艺术作品等角度引入,既缺乏对这些文化符号内涵意义及其实践基础的挖掘,也缺少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表达方式及其与现代社会实践活动之间关联的探究。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浅表性解读与讲授,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使其无法将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实践融入民族文化根脉之中,由此也就不能高质量地完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此外,在很多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往往重模仿与表现,轻启示与践行。全国各地许多学校都开设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课程,内容有传统武术表演、传统乐器演奏、茶艺展示、国画欣赏、经典诵读等相关技能的学习、比赛或表演活动,但这些活动更多地停留在作品展示或技能学习方面,使学生被动模仿多、主动思考不足,对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传统文化教育意义追求有限,存在“重活动轻教育”现象,这跟落实国家要求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价值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细究这些不足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广大师生对“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与深刻,进而导致他们对于传统文化与其产生根源的关系理解不透彻、对于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社会实践相融合的认知不深刻、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不清晰。

二、深化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对于“文化”的内涵,社会各界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诠释。从帮助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改善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应遵从教材对文化的相关界定与诠释。

小学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中没有对“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规定性表述,但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中提及了中华文化的表现,如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它们共同组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对“文化”作了多角度的界定,如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看:广义的“文化”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哲学与文化》也描述了“文化”的特征: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文化需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哲学与文化》还对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过程作了介绍,尤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特点、作用作了全面阐述。

依据教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