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17-2018学年套餐之政治必修4讲义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学案1.docx
文件大小:37.48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6-25
总字数:约9.31千字
文档摘要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学案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走进生活

目标导航

“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思考“蝴蝶效应”揭示了什么哲学道理?

提示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

1.了解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重点、难点)

3.分析说明联系的普遍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重点)

一、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的主要表现

(1)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分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

(1)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

1.含义: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表现:联系可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3.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判断

(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提示错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2)人们生活中的具体联系=辩证联系。()

提示错误。不能把人们生活中的具体联系混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辩证联系,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提示错误。尽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但仍然是客观的。

2.思考: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各有何侧重?

提示联系的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强调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

探究点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探究导引

处于亚热带的印度、缅甸等国家,蛇是非常多的,蛇的主要攻击对象是青蛙。蜈蚣是一种小动物,它那发达的毒腺足以使比它大得多的毒蛇毙命,一般的毒蛇对它无可奈何。青蛙在毒蛇面前是弱小者,但它可以以蜈蚣为美食,蜈蚣不怕凶狠的毒蛇却怕青蛙。有趣的是,捕蛇者经常发现三个冤家对头却相安无事。毒蛇、青蛙、蜈蚣是不会有谋略的,可是经过了世代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它们不仅形成了捕食弱者的本领,也形成了利用自己克星的天敌保护自己的本领。如果蛇吃了青蛙,自己就会被蜈蚣所杀,而蜈蚣若杀了毒蛇,自己立刻会成为青蛙的盘中餐,而青蛙如果贪吃蜈蚣,毒蛇便会毫无顾忌地把青蛙吃掉。所以,它们相安无事。

(1)青蛙、毒蛇、蜈蚣之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

(2)这则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呢?

答案(1)三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从生物学上讲是一种食物链,从哲学上讲,这就是联系。

(2)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②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告诉我们,人们不能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青蛙、毒蛇、蜈蚣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核心归纳

1.准确把握联系的普遍性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联系虽然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又是客观的、有条件的,没有一定的条件,两个事物之间就不存在具体的联系。

2.坚持联系的客观性

人们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以坚持事物的客观性为前提。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了事物自身的客观联系。如果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