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跨学科视域下思政课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docx
文件大小:44.36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6-25
总字数:约6.34千字
文档摘要

跨学科视域下思政课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各学科教学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思政课教师可基于跨学科视域,整合心理健康教材的相关内容,以引导和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主题内容,统筹教材以严谨“整入”,创新活动以引导“学入”,“领、陪、跟”以深切“潜入”,使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于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帮助学生提高践行能力、深化情感体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进而达成全面发展。

关键词:跨学科;思政课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活动课

无论是从国家的顶层设计还是从社会的底层逻辑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从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出发,在活动课中注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考量,也是跨学科学习的题中应有之义。切实推动跨学科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其成为有信念、有能力、有担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初中道德与法治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课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缺乏“心意”、缺少“创力”、缺失践行等问题,导致活动效果达不到预期。笔者通过教学观察、访谈统计,整理出以下原因:学习活动设计不够充分,互动不足,缺乏探究性;课内课外相互孤立,缺乏切实有效的联系和衔接。

由此,笔者从跨学科视域出发,以“整入”教材、“学入”课堂、“融入”人心为路径,从教材统筹、活动设计、课程实践三个方面寻找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策略,并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思政课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活动课实施框架,并以此为路径展开实践。

一、统筹教材,严谨“整入”

(一)基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教材分析

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来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置了“自我认知、有效学习、调控情绪、异性交往、适应社会发展”等主题教学内容,这些主题不仅关注学生青春期的身心变化,更注重从“身体—心理—精神”的整体状态来认识和看待初中生的生命成长。

浙教版《心理健康》(方展画主编)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指导方针,选取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长远影响的内容,引导学生建构心理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其重点是社会适应、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生涯规划六大板块的内容。

可见,二者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高度契合,相辅相成,将二者统筹,可共同引导和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从而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

(二)根据教学主题,统筹教材内容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活实际及其他学科的融合[1]。因此,为让心理健康教育有更多元的承载,我们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材的有关内容统筹整入道德与法治课程[2]。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揭开情绪的面纱》与浙教版《心理健康》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情绪自我管理》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可以协同培育学生的心理健康,且后者具有更强的活动性和趣味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笔者将二者整合成“‘表情包’背后的情绪”活动课。在具体教学时,为引导学生了解自我的情绪健康情况并给予更多的关注,笔者将《情绪自我管理》中的“情绪‘温度计’”内容与《揭开情绪的面纱》中的“情绪调色板”内容相融合,并进行改编,具体如下。

笔者先介绍情绪“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色彩心理学相关知识:从0℃到100℃,其中0℃表示非常生气或非常伤心的情绪,100℃表示非常开心或非常激动的情绪;色彩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联,不同颜色会体现不同的情绪感受。然后,笔者要求学生用准备好的水彩笔绘制调色板,并标明每个色块的色温。待学生绘制完成后,笔者给其留足时间,让其分享每种颜色、色温与自己想要表达的情绪之间的关联。

二、创新活动,引导“学入”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3]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生动深切地融入课堂,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进阶,倡导以活动型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开展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创新学习活动,如沉浸式游戏、角色扮演、心理剧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入”。这样可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于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

(一)设计活动有“心意”

1.留心观察,不失时机

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如可选择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举办规模较大的集体活动、班级群体遭遇困难或失败等节点。教师要处处留心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