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发动机的循环
与性能指标
主要内容: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
发动机实际循环的简化与评价;
对理想循环的修正;
发动机实际循环影响因素;
发动机热平衡;
发动机性能指标;
机械损失机械效率;
热平衡。
一、发动机实际工作循环的简化与评价
(一)发动机的理论循环简化条件:
1)假设工质为理想气体,其物理常数与标
准状态下的空气物理常数相同
2)假设工质在闭口系统中作封闭循环
3)假设工质的压缩及膨胀是绝热等熵过程
4)假设工质燃烧为定容或定压加热,工质
放热为定容放热(热源加热)
5)假设循环过程为可逆循环
第一节发动机的理论循环
1.混合加热循环(萨巴德循环)
循环特点:
将燃烧过程假想为由定容加热和定压加热过程两部分组成:
a-c绝热压缩过程
c-z’定容加热,加热量为
z’-z定压加热,加热量为
z-b绝热膨胀过程
b-a定容放热,放热量为
2.定容加热循环
循环特点:
将燃烧过程假想为定容加热过程
a-c绝热压缩过程
c-z定容加热,加热量为
z-b绝热膨胀过程
b-a定容放热,放热量为
3.定压加热循环(狄塞尔循环)
循环特点:
将燃烧过程假想为定压加热过程
a-c绝热压缩过程
c-z定压加热,加热量为
z-b绝热膨胀过程
b-a定容放热,放热量为
二、循环评定指标
第一节发动机的理论循环
由一定量的燃料能够得到尽可能多的功
发动机的性能
由一定的气缸工作容积能够得到尽可能多的功
1、循环热效率
定义:工质所作循环功与循环热量之比。
式中W--作循环功
Q1--循环加热量
Q2--循环放热量
根据工程热力学公式,混合加热循环热效率为:
发动机压缩比
预膨胀比
压力升高比
1、循环热效率
2、循环平均压力
循环平均压力是单位工作容积的循环功,用以评定发动机的做功能力。
根据工程热力学公式,混合加热循环平均压力为
式中---压缩始点的压力
定容
定压
当时为定容加热
当时为定压加热
其他循环热效率和平均压力
影响循环热效率的因素
(1)压缩比?
随着压缩比的增大,三种循环的?t?
在压缩比?很小时,随着压缩比?的提高,?t增长很快;在?较大时,再增加?效果很小。
当?=20左右时,????t?不大
柴油机?=12~22
影响循环热效率的因素
(2)绝热指数K
当?相同时,K增大,?t?
影响循环热效率的因素
(3)压力升高比?
在定容/定压加热循环中,由公式可知,?t与?无关。
在混合加热循环中,当循环总加热量和压缩比不变时,??????Q2???t?;
影响循环热效率的因素
(4)预膨胀比?
定压循环中,Q1????若压缩比不变?Q2???t?;
混合加热循环中,Q1和压缩比不变,???等压加热???t?
影响循环热效率的因素
1、压缩比相同
比较三种理论循环的热效率ηt
三种理论循环的热效率之间有如下关系:ηtVηtmηtp
三种循环热效率比较
即:在压缩比相同时,定容加热循环的热效率最高,混合加热循环的热效率次之,定压加热循环的热效率最低。
对于柴油机,其压缩比主要决定于保证燃料能可靠地压燃和正常燃烧,当使用条件一定时,其压缩比也就基本上确定了。虽然柴油机不可能按定容加热循环工作,但为了得到较高的热效率,柴油机应按混合加热循环工作,有些柴油机甚至接近于按定容加热循环工作,以得到更高的热效率。
三种循环热效率比较
三种循环热效率比较
循环12451为定容加热循环,而循环12’451为定压加热循环,而循环12”3451为混合加热循环。
由图可知,三种循环的放热过程51相同,其放热量Q2也相同。
但各循环的吸热量不相同:Q1VQ1mQ1p。定容加热循环的吸热量Q1V用面积24672表示,混合加热循环的吸热量Q1m用面积2”34672”表示,定压加热循环的吸热量Q1p用面积2’4672’表示。
即:在最高压力和最高温度相同时,定压加热循环的热效率最高,混合加热循环的热效率次之,定容加热循环的热效率最小。
对于高增压柴油机,因受零部件强度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