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一、培养目标
控制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掌握控制理论、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技术开发的能力;
3.能够跟踪国内外控制工程领域的发展动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
4.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二、培养规格
1.学位要求: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应获得硕士学位。
2.学制:全日制研究生学制为2-3年,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制为3-4年。
3.课程设置:
-公共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等。
-专业基础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电气控制技术等。
-专业课程:智能控制、机器人控制、自适应控制、故障诊断与预测、嵌入式系统设计等。
-选修课程: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需求,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
4.实践环节:
-实验课:完成控制工程相关实验,提高实验技能。
-实习:在相关企业或研究机构进行实习,了解实际工程应用。
-毕业设计:完成毕业设计,体现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技术开发的能力。
三、培养方案
1.第一阶段(第一学期):
-完成公共课程学习;
-参加导师组会,了解研究方向和课题;
-选择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2.第二阶段(第二学期至第三学期):
-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
-参加学术活动,拓宽学术视野;
-选择选修课程,提升综合素质。
3.第三阶段(第四学期至第六学期):
-参加实习,了解实际工程应用;
-完成毕业设计,体现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技术开发的能力;
-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
4.第四阶段(第七学期至第九学期):
-完成毕业论文答辩;
-撰写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后,获得硕士学位。
四、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
2.实验考核:实验报告、实验操作等;
3.实习考核:实习报告、实习总结等;
4.毕业设计考核:毕业论文、答辩等。
五、师资力量
1.导师队伍: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组成;
2.客座教授: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为学生提供学术前沿和产业动态;
3.实验室: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六、就业前景
控制工程研究生毕业生可在以下领域就业:
1.工业自动化领域:从事自动化系统设计、开发、调试和维护等工作;
2.机器人领域:从事机器人研发、应用、维护等工作;
3.信息技术领域:从事嵌入式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工作;
4.研究机构:从事控制理论、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
七、总结
本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培养,使其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第2篇
一、培养目标
本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控制工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掌握控制理论、系统分析与设计、自动化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有独立从事控制系统设计、分析、优化及研究的能力;
3.能够运用现代控制理论和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4.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培养规格
1.学术素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2.专业知识:
-控制理论:熟悉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等;
-系统分析与设计:掌握系统建模、系统仿真、系统识别、系统优化等;
-自动化技术:熟悉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机器人控制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掌握计算机编程、数据结构、算法分析等。
3.实践能力:
-具备控制系统设计、分析和优化的实际操作能力;
-具备使用现代控制理论和工具进行系统仿真的能力;
-具备参与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的能力。
4.创新能力:
-具备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的能力;
-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具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
1.公共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