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道路维修施工工艺
一、施工前准备
材料准备
沥青材料:根据道路维修需求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合适标号的沥青,如70号、90号沥青等。检查沥青的质量,确保其针入度、延度、软化点等指标符合相关标准。对于需要重新铺设沥青面层的区域,准备足量的热拌沥青混合料或冷补沥青混合料。热拌沥青混合料适用于大面积、高标准的路面修复,冷补沥青混合料则常用于应急抢修或小面积修补。
集料:选用质地坚硬、洁净、干燥、具有良好级配的集料,如石灰岩、玄武岩等。集料的粒径和级配应根据路面结构层的设计要求进行选择,粗集料用于沥青混凝土的骨架形成,细集料填充空隙,改善沥青混合料的工作性能。同时,准备适量的石屑、矿粉等辅助材料,矿粉应干燥、疏松,能与沥青较好地结合。
其他材料:准备好用于基层修复的水泥、石灰、粉煤灰等材料(若涉及基层处理),以及灌缝材料,如沥青橡胶密封胶、聚氨酯密封胶等,用于处理路面裂缝。确保所有材料都有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并按规定进行抽样检验。
工具与设备准备
机械设备:配备沥青摊铺机、压路机(包括双钢轮压路机、轮胎压路机、小型振动压路机)、铣刨机(用于铣刨损坏的路面层)、装载机、运输车辆等大型机械设备。施工前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调试,确保设备性能良好,能正常运行。例如,检查摊铺机的熨平板平整度,调整压路机的碾压参数,保证压实效果。
小型工具:准备铁锹、耙子、扫帚、铁镐、抹子、切缝机、吹风机等小型工具,用于人工辅助施工,如清理路面杂物、摊铺沥青混合料时的局部修整等。
现场勘查与交通疏导准备
现场勘查:对需要维修的道路进行详细勘查,确定路面损坏的类型、程度和范围,如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坑槽的大小、深度,车辙的严重程度等。同时,了解道路周边的地下管线分布情况,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对管线造成损坏。
交通疏导方案制定:根据道路维修施工的范围和时间,制定合理的交通疏导方案。设置明显的交通标志和警示标识,如施工警示灯、限速标志、绕行标志等,引导车辆和行人安全通过施工区域。必要时,安排专人进行交通疏导,确保施工期间交通的顺畅。
旧路面处理规划:根据现场勘查结果,制定旧路面处理方案。对于轻微损坏的路面,如少量裂缝、麻面等,可采用直接修补的方法;对于较为严重的损坏,如大面积坑槽、车辙等,可能需要铣刨旧路面层,重新铺设新的路面结构层。
二、病害处理
裂缝处理
对于宽度小于3mm的裂缝:采用灌缝处理。先用吹风机或高压水枪将裂缝内的灰尘、杂物清理干净,确保裂缝干燥。然后将加热后的灌缝材料(如沥青橡胶密封胶)用灌缝机均匀地灌入裂缝中,灌缝深度应达到裂缝深度的2/3左右,灌缝后用工具将表面刮平,使灌缝材料与路面平齐。
对于宽度在3-5mm的裂缝:先对裂缝进行清理,然后在裂缝内填入适量的细集料(如石屑),再用灌缝材料进行灌缝,灌缝方法同前。
对于宽度大于5mm的裂缝:采用开槽灌缝处理。使用切缝机沿裂缝两侧切出一定宽度和深度的槽口(一般槽宽为15-20mm,槽深为30-50mm),将槽内的杂物清理干净后,在槽底和槽壁涂刷一层粘结剂(如乳化沥青),待粘结剂稍干后,填入灌缝材料并压实,最后将表面刮平。
坑槽处理
确定坑槽范围:用粉笔或油漆标记出坑槽的边界,使坑槽边缘整齐、规则,一般应将坑槽范围适当扩大,以确保修补后的路面整体性。
挖除损坏部分:使用铁镐、铣刨机等工具将坑槽内的松散、损坏材料彻底挖除,直至坑槽底部坚实,无松动颗粒。坑槽底部应平整,且与原路面基层保持良好的接触。
清理坑槽:用扫帚、吹风机将坑槽内的灰尘、杂物清理干净,确保坑槽内部清洁。
涂刷粘结剂:在坑槽底部和侧壁均匀涂刷一层乳化沥青或其他专用粘结剂,增强新铺沥青混合料与原路面的粘结力。
填充沥青混合料:将热拌沥青混合料或冷补沥青混合料填入坑槽内,用铁锹等工具将混合料大致铺平,然后使用小型振动压路机或平板夯进行压实。压实应遵循先周边后中间的原则,逐步增加压实遍数,直至沥青混合料表面平整、坚实,与原路面平齐。
车辙处理
轻微车辙(深度小于15mm):可采用微表处技术进行处理。首先对路面进行清扫,去除表面的灰尘、杂物。然后按照配合比将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集料、填料、水和添加剂等材料在专用的摊铺机内搅拌均匀,通过摊铺机将微表处混合料摊铺在路面上,形成一层厚度约为3-5mm的封层。摊铺后,用橡胶压路机或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使微表处层与原路面紧密结合,改善路面的平整度和抗滑性能。
较严重车辙(深度大于15mm):一般采用铣刨重铺的方法。使用铣刨机将车辙部位的路面铣刨掉,铣刨深度根据车辙深度确定,一般为3-8cm。铣刨后的路面应平整,无残留的松散材料。然后按照重新铺设沥青面层的工艺,在铣刨后的路面上铺设热拌沥青混合料,并用摊铺机摊铺、压路机压实,确保新铺路面的平整度和压实度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