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理念理解的教学主张.docx
文件大小:41.09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25
总字数:约4.27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理念理解的教学主张

摘要:课程理念是对国家意志、教育价值、学科特质等的高度凝练,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教师应充分研读课程标准,对标课程理念,以此明晰历史课程育人目标、理清历史课程内容、强调内容价值引领、突出师生的双主体性、强化教学评价。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史学素养“六大意识”,并在明确史学素养培育教学基本流程的基础上,联结主题与史实、史料以及史感,融通“为学”“为教”和“为人”,进而以“教—学—评—研”一体化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历史课程;课程理念;课程标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与指南。以目标、问题为导向,创新历史教学育人方式,构建有利于核心素养落实的教学范式成为当下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其中,领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是保障历史教学改革能够顺利推进的前提。课程理念是对国家意志、教育价值、学科特质、学生成长规律、理想教学范式、学业质量评价等的高度凝练,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教师应在充分理解历史学科课程理念的前提下,结合实际需要,开展历史教学活动,以有效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明晰历史课程育人目标,注重培育学生史学素养“六大意识”

《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一个课程理念是“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该课程理念从国家意志和教育学的视角出发,厘清了课程的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方面,历史课程要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达成发展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最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的课程目标。另一方面,历史课程要充分发挥史学的求真、求善、求美功能,让“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真正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达成“基础教育育人、育品、育德目标,完善学生人格”[1],以培养担负民族复兴大任、具有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

要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培育学生史学素养“六大意识”:时空意识,即确信历史事件、现象、人物等都有其具体的时间、地点和具体背景;现实意识,即敬畏历史,汲取历史营养;证据意识,即理解史料内涵,移情体验史料内容,确信结论来源于史料且结论的准确性依赖于史料;问题意识,即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会判断(善于评价问题的质量)、会解题(善于解决问题);融合意识,即融贯中外历史,融贯自我与历史,融贯历史、现实和未来;分层意识,即确信历史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应从宏观视角审视历史,确信历史分为不同层次,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2]。学生史学素养“六大意识”之间的关系详见图1。

二、理清历史课程内容,明确学生史学素养培育的教学基本流程

《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个课程理念是“以中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基本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该理念主要体现在对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从内容上看,《课程标准》设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该板块是对前六个板块学习内容的整合、聚焦和提升,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外历史进程及其发展特征的总体性把握和比较性认识。从教材编排上看,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部分仍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呈现,“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核心史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强化核心史实选择的典型性、时序性和可表达性,使学生在时段中把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是由“点”到“线”的必然要求与路径。

历史教师要基于课标和教材,充分利用“跨学科主题学习”,让学生“学通”核心史实知识,“理清”历史进程及其规律,进而“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跨学科主题学习”既可以解决同一板块或不同板块内容之间的联系与融通问题,也可以解决不同学科、课内与课外内容之间的联系与融通问题。

为此,历史教师可设计由问题、互动、探究等要素构成的教学情境,以培育学生的史学素养: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围绕教材子目录自主阅读教材内容,使其初步感知核心史实;其次,在学生初步感知史实的基础上,精选图片、文字、视频等史料,通过精讲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单个史实进而串联起多个史实,构建史实结构;最后,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确立主题,重新整合史实,选择经典史料,引导学生探究体验,使其在多维探究中体悟史实背后反映的时代背景、特征、规律等。培育学生史学素养的教学基本流程详见图2。

三、强调内容价值引领,实现主题与史实、史料以及史感的联结

《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三个课程理念是“精选和优化课程内容,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历史学科是重要的人文学科,因此以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为核心要素的价值观培育在历史教学中永远是第一位的。而要实现这一价值追求,作为重要载体的历史学科课程内容需具备以下四个特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