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地理教学探索.docx
文件大小:41.4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25
总字数:约4.36千字
文档摘要

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地理教学探索

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地理教学要将思政价值引领自然渗透于教学活动中,建构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地理课堂,实现对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道德品质的培育。教师要分析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地理教学的内涵及特征,弄清楚其设计的原则、内容选取的方式。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可采取一境到底、问题驱动、营造师生共同体等方式,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促进思维发展和意义建构,改善地理课堂生态,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价值的认同。教师还可架构一体化的学习场域,以思维培育为主,使学生的情感激发在探究对话中生成。

关键词:地理思维方式;课程思政理念;地理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只有将思政价值引领自然渗透于教学活动中,才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接受熏陶,实现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转变。笔者认为地理教学应沉浸于情境,通过目标引领和问题驱动,建构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课堂,实现对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道德品质的培育。

一、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地理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高中地理教学尤其重视地理思维的培养和提升,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剖析地理问题、厘清地理过程、解构地理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打造以地理思维发展为主线的课堂,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决策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2]。地理思维课堂的实现需要依托具有现实意义的情境,而真实的地理情境又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例如爱国主义与国情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及科学世界观教育,以及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等。因此,将课程思政元素自然渗透于地理思维课堂,能使教学内涵更丰富,教学情感更深刻。以此引领学生用心入“境”,并以“境”引“情”,可增强学生对知识学习和素养提升的意义认同,进而实现学科思维进阶和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地。

区别于一般的地理教学,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地理教学更注重“协同”和“深化”,其主要特征如表1所示。它通过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3]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能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育人功能。

二、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地理教学的设计原则

(一)目标制订的融合性

融合性指目标设置不仅要关注显性的知识层面,更要兼顾隐性的素养能力和道德品质。将知识、能力、德育三个目标融会贯通,可使学生在沉浸于情境的同时,自然、渐进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感悟地理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精神追求的“真”“善”“美”。

(二)学习素材的涵养性

涵养性指教学案例的选取要关注学科性、思政性和育人性。依托和聚焦于一个具体区域的教学案例时,不能片面地修剪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不能生硬地加入思政元素,而应保证案例的联系性、真实性、可探性和全面性,使案例具备思维价值和育人价值。

(三)教学逻辑的贯通性

贯通性指教学过程应遵循一定的秩序和线索,运用设问间的协同效应,兼顾学科逻辑、教育逻辑和思政逻辑。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地理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学科思维的进阶性,能力发展的差异性,以及思政教育的潜隐性。

(四)教学过程的启发性

启发性指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情感需求,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多样的教学情境、生动的教学语言等循循善诱,在启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同时,培育高阶思维,丰富情感体验,塑造价值认同。

三、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地理教学的内容选取

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地理教学要将思政的价值引领和地理学科的知识、能力培养有机融合,甄选体现学科思想、隐含思政元素的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地理核心素养,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其内容选取途径如图1所示。

下面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为例进行阐述。其知识目标是:生态脆弱区的含义和分布,环境和发展问题,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其能力目标是:通过区域比较,能说明不同生态脆弱区的环境和发展问题;能建构出分析区域生态脆弱问题的思维方式;感受生态脆弱区治理取得的伟大成就,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意识,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人地观和发展观。其德育目标是:了解生态脆弱区治理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关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培育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和开拓创新、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

基于以上目标引领,笔者选择“毛乌素沙地”这一现实情境开展教学,通过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助力素养生成。毛乌素沙地治理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的生态文明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