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第PAGE1页共NUMPAGES6页
PAGE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基本概况
战役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影响
官渡之战
200年
袁绍与曹操
曹操胜利
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与孙权、刘备
曹操失败
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1.魏蜀吴的建立
国家
时间
人物
都城
发展
魏国
220年
曹丕
洛阳
重视农业发展,大力兴修水利
蜀汉
221年
刘备
成都
改善民族关系,发展经济
吴国
222年
孙权
建业
发展海外贸易,派卫温到达夷洲(台湾)
★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三国鼎立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国家的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2.三国经济的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3)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建立与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1.263年,魏灭蜀。
2.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魏变晋)
3.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1.八王之乱
(1)原因: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晋惠帝昏庸无能。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3)影响:这场战乱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人民饱受痛苦,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人口数以十万计,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场战乱历时十几年,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西晋灭亡: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洛阳,西晋灭亡。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1.西北氐人和羌人由西向东迁入关中。
2.漠北匈奴人和羯人由北向南迁到汾河流域一带。
3.鲜卑有一部分迁到辽河流域南部,另一部分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今青海黄河与湟水流域)一带。
★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①统治集团奢侈腐化;②八王之乱消耗国力,西晋从此衰落;③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压迫起兵反晋。
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建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王与马,共天下”
2.北伐失败,未能恢复中原。
3.抵御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
4.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的政治:
1.南朝更替:420-589年,我国南方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把都城定在建康,史称“南朝”。
2.南朝的政治:宋是南朝疆域最广的朝代,当时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梁武帝萧衍统治后期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导致大规模叛乱长时间无法平息,建康失守,使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③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较安定;④南下移民与当地人民辛勤劳动。
2.表现:
(1)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很大改进(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水稻由原来的直接播种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种植双季稻;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实行多种经营。
(2)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等都有显著发展。
(3)商业: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十六国:4世纪初至5世纪前期,我国北方先后建立了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国,总称为“十六国”。
2.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一度统一北方。
3.淝水之战
时间
383年
双方
前秦与东晋
特点
以少胜多
影响
①前秦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②东晋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分裂局面;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局面。
2.孝文帝改革举措
(1)迁都洛阳。
(2)汉化:①说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