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拓局——加强与亚非国家团结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1955年··来自亚非好友的互粉环节!时间:地点:性质:目的: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独立厅——万隆会议的会址万隆会议万隆会议期间的周恩来反对殖民主义、保卫和平、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设计意图】通过结合课本自行整理归纳的形式,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抓取历史信息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历史遭遇相同:曾遭受帝国主义侵略面临问题相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维护和平的愿望等。思想意识、社会制度不同同异如何理解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发言》意义: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理解”求同存异“方针对中国外交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及观看视频,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万隆会议中的“火药味”,突破难点。【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并学习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外交家身上的奉献精神以及本节课带给我们的启示,培养其家国情怀。课堂小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状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万隆会议的背景万隆会议的影响万隆会议的经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帝国主义封锁孤立与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交内容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团结与合作1955年,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加强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意义周恩来:“求同存异”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目录一、课标与教材分析二、学情与教学目标三、教法与学法指导四、过程与设计意图五、板书与作业设计一、课标与教材分析一、课标与教材分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课标要求:了解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知道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二、学情与教学目标八年级的学生,初步掌握了阅读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概括归纳能力;未完全具备理性思维,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会有一定的困难。(一)授课基础(二)学生情况在以往的历史学习中,已学过关于外交的文件、内容,对外交有初步了解。突破:通过史料教学、合作探究和情境教学,渗透学科素养。通过设计合理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准确深入掌握历史事件。二、学情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求同存异”方针(三)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认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知道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万隆会议召开的内容及意义等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概念,认识时代特征。家国情怀:了解外交政策的作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意识。【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坚决维护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政治追求,树立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爱国情感。三、教法与学法指导掌握重要史事了解基本线索感悟外交精神课标“义务教育学业质量标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解读课标聚焦素养确定教法学法教法学法三、教法与学法指导教法1问题导学:问题引导学生走入历史情境,帮助他们在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清史实的关联,实现深度学习。教法2讲授法: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育核心素养。教法3史料解读:运用多样化的资源进行史料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会阅读、理解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把握历史发展中线索。三、教法与学法指导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