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7.3
第七章运动和力
(沪粤版)八年级
下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a、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b、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a、什么是惯性
b、怎么理解惯性
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a、利用惯性的现象
b、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现象
01
学习目标
c、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02
激趣导入
人推箱子,箱子运动
人踢球,球动起来
人蹬自行车,车向前行驶
那是不是没有力,物体就不运动了?
如果不施加力,物体就停止了……
由第六章的内容学习可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观察下图分析讨论……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对此,历史上的伟人有着不同的观点……
谁才是正确的呢?
02
激趣导入
知识点1——牛顿第一定律
a、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b、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伽利略是对的!
骑自行车时,停止用力后,它还会运动一段距离呢!这说明运动不一定需要力的作用来维持。
他们说的都不对!
有时需要用力,有时不需要用力。
亚里士多德是对的!
有许多事实可以证明“不推不动”,如骑自行车时,不用力踏,它就会停下来。
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在地球上,完全不受力的物体是没有的。但是,可以设法使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在运动方向上受到的力逐步减小,研究它的运动情况,再进一步推想它不受力时的运动情况。
●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
根据上述思路,同学们经过讨论交流,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如图(a)所示,将小车从斜面某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当小车运动到铺毛巾的水平木板上时,观测它运动的距离。
②如图(b)所示,将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当小车运动到铺纸板的水平木板上时,观测它运动的距离。
③如图(c)所示,将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当小车运动到铺玻璃板的水平木板上时,观测它运动的距离。
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TIPS
为什么要在同一高度释放小车?
怎么判断小车受阻力影响的程度?
用到的实验方法?
保证小车到达水平木板的初速度相同
观察小车在水平木板运动的距离
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获取与处理信息
根据上述步骤进行实验,把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情况和运动距离填入表中。
请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大
较大
最小
短
较长
最长
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若水平面完全没有摩擦且足够长,小车将会怎么运动?
足够长且光滑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知道
小车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就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大。
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
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后认为:
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是因为它受到了摩擦力。
上面进行科学探究的思路,与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的研究相似。
在轨道的一边释放一颗钢珠,如果忽略摩擦力带来的影响,我们发现钢珠从左边滚下后,再从右边的斜面滚上,钢珠将上升到与左边释放高度相同的点;若将右边的倾斜角减小,钢珠还是上升到原来的高度,但通过的路程比原来更长;假设右边的轨道为水平,钢珠想要达到原来的高度,但是钢珠无法达到原来的高度,钢珠将永远运动下去。
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推理、概括出下面的结论:
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物体停止下来是受到了阻力
运动物体在不受外力影响时
将以同一速度同一直线方向运动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我们要进一步进行理解……
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一切物体:适用于所有的物体
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两种状态中其中一种
直到有外力:受外力才改变原有的状态,不受外力则继续保持
ps.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由实验得出,而是在大量的经验和事实基础上推理概况得来的
生活中完全不受力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如摩擦力、重力),因此完全没有外力的情况是理想化的推理,这种基于实验的推理方法叫理想实验法。
学习声音时模拟真空的方法就是理想实验法。
知识点2——惯性
a、什么是惯性
b、怎么理解惯性
b、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
物理学中,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所以日常中有什么东西和惯性有关?
做两个惯性小实验
1.在玻璃杯上放一块塑料片,塑料片上放一枚硬币,然后用手指把塑料片迅速弹出去。塑料片被弹出去时,硬币也会一起飞出去吗?为什么?
2.如图所示,在小车A上放置带轮子的木块B。先使木块B与小车A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