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不必在我除弊必定在我——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宋)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了解“书”的文体特征2.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明确写作对象和目的3.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高超的反驳艺术。4.理解文章的现实针对性,把握作者的理性思维方式。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司马”:即司马光“谏议”: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书”:文体名,书信。(报······书,答······书与······书)“答司马谏议书”: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解题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议事敢于坚持己见,不随声附和。他身居宰相高位,仍清廉自守。就连他的政敌司马光,也不得不承认王安石道德品行高。因其极为固执,不允许任何人反对他,人称“拗相公”。嘉祐三年(1058)提出变法主张,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
对手简介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后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退居洛阳,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司马光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整体感知概括文章每段的主要内容: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禀告: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跟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意见不合,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简略地给您写了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又想到君实待我优厚,书信往来不应该简慢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吧。疏通文意,第一段
见1、被。表被动2、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译为“我”3、通假字“现”启:1、打开:如《核舟记》“启窗而观”2、陈述、禀告:如《孔雀东南飞》“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3、启发、开导:如《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4、攻占:如《韩非子》“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第一段实词拓展
思考1: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措辞如何?阐明写信的原因与目的文本研读,第一段措辞彬彬有礼1语调含蓄委婉2暗藏锋芒3——蒙教上报见恕......——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也——终必不蒙见察
思考2:第一段体现了王安石什么形象?文本研读,第一段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议。我却认为接受皇上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用此来兴利除弊,这不是生事扰民;替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荒谬有害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天下对我对怨恨非议这么多,那是我本来预先料到会这样的。疏通文意,第二段
致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2.今陛下致昆山之玉3.招致、招来(人才);招致坏的结果以致天下怨谤也4.致殷勤之意到达获得表达第二段实词拓展盖1、盖将自其变着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