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以文体为依据 以实用为旨归.docx
文件大小:44.17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6-25
总字数:约6.56千字
文档摘要

以文体为依据以实用为旨归

摘要:实用类文章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实用”价值,教师在教学该类文章时需要秉持“以文体为依据,以实用为旨归”的教学理念。根据科普类文章具有科学性、思想性、通俗性、艺术性和知识性等特征,教师可引导学生筛选信息知内容、梳理思路明结构、寻找依据求精神;根据社科类文章强调逻辑性和思辨性的特征,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术语”找论点、辨别结构明思路、读后反思促内化;根据新闻信息量大和受众群体广等特征,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立足新闻要素抓主要信息,注意区分客观事实和主观评价;根据演讲词独有的要素,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对演讲对象、演讲背景的分析研读演讲词的主题、结构和风格。

关键词:实用类文章;文体特征;教学定位;初中语文

教师的文体意识决定了其会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并如何表现这些内容。实用类文章,强调的是实用价值。教师不仅要关注该类文章的文学价值,更要凸显其实用价值,即在教学中需要秉持“以文体为依据,以实用为旨归”的教学理念。统编版初中《语文》(以下简称“统编教材”)中的实用类文章以科普类文章、社科类文章、新闻和演讲词居多,教师应依据不同文章的体式特征确定教学内容,围绕“实用性”展开教学。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具体谈一谈以上四类文章的教学定位。

一、科普类文章的教学定位

科普类文章(以下简称“科普文”)是指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已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蕴含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该类文章具有科学性、思想性、通俗性、艺术性和知识性等特征。在教学该类文章时,教师可从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梳理思路和寻找依据入手。

(一)筛选信息知内容

阅读科普文的首要目的是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方法有很多种,具有“信息路标”是实用类文本常有的格式特征[1],因而寻找“信息路标”就是一种获取科普文知识的常用方法。在科普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信息路标”,对知识进行筛选、整合和提炼。具体如下:从位置上看,要关注每段的段首句和段末句,这些语句往往起到总起、总结或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从语句关系上看,要关注并列句和递进句,还要关注设问句,因为设问句后的答案可能就是需要获取的关键信息。

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为例。该文第二段末句“这样看来……”,第三段句首“这些自然现象……”,第四段末句“下面是一个例子”,第六段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些表示总结或总起的句子就是该文的“信息路标”。学生依据这些句子进行信息筛选,就能获取需要了解的知识。

(二)梳理思路明结构

正确理解实用类文章“说了什么”之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弄清楚作者是“怎么说的”,即研究文章布局谋篇的逻辑与方法。在科普文教学中,其主要体现为对说明顺序的分析及对推理过程的梳理。

1.“分条记述”理清顺序

科普文在介绍科学知识时强调严谨性,要求作者在创作时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不但要介绍清楚知识的特征,还要使读者理解知识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即明白“为什么是这样”。在科普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分条记述的方法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

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梳理分条记述的信息,得出文章脉络:(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1~3段);(2)物候观测的特点及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第4~5段);(3)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6~10段);(4)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第11~12段)。接着,教师可要求学生试着调换这几部分内容的位置,把调换后的顺序与原文顺序进行比较,看看哪个更符合认知规律。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回到原文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课文开篇从人们熟知的自然现象说起,引出说明对象“物候”(从现象到本质);再由“物候”这一概念谈到物候观测的意义、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等相关性质(从概念到性质);又从1962年北京物候来临延迟这一个别现象,谈到影响物候来临的规律(从个别到一般);最后论述影响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从主要到次要)。像这样从现象到本质、从概念到性质、从个别到一般、从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就是一种符合认知规律的逻辑顺序。

2.“演绎推理”辨明关系

有些事理说明文在阐述事理时,运用了演绎推理的方法,能够体现作者思维的缜密性。该类文章“侧重于‘推理’,洋溢着‘理趣’和思想之美,全文有周密的推理过程,具有较强的科学价值和极高的思维含量”[2]。教师教学该类文章时要围绕演绎推理的特征,引导学生学会推理,凸显文本的思维价值。

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找到作者呈现的科学现象是“在南极洲附近发现恐龙化石”;接着,找出作者的观点或推断——“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然后,找出作者运用的科学理论是“泛大陆理论”;最后,得出结论。

综上,学习科普文中作者的缜密思维过程就是探究作者是“怎么说的”。在教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