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doc
文件大小:36.54 KB
总页数:35 页
更新时间:2025-06-26
总字数:约9.08千字
文档摘要

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为了全面推行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减少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实行精细化的教学管理,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搭建备课组合作共享的实践平台,增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团体水平的整体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力争在减轻学生课业承担的同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决定从本学期开始,推行集体备课,同年级同科教师共同编写导学案。

一、导学案的编制流程

1、期初由备课组长制定学科教学计划。打印分发给组内各教师,并上交教务处、教科室各一份。

2、由备课组长分派置课任务,(一般每两周轮换一种主备教师)打印备课任务安排表,分发给组内各教师,并上交教务处、教科室各一份。

3、“导学案”备课的基本特性:“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番主备、资源共享、师生共用,减负提效”。

4、备课程序:

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总抓手,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各环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爱好、习惯、能力的培养。因此一份导学案的形成必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步也必须融入每位教师的个性风采。详细过程为“六备”

①个人主备,形成草稿

主备教师在初备时,规定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搜集资料,教材处理上突出“六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教学环节设计上遵照“四段八环”。同步,主备教师要竭力提出自己独到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疑难。并将草稿打印(备课组教师每人一份)带到集体备课地点。

②集体研讨,修改草稿

集体备课要做到“三定”:定期间?、定地点?、定人员。

定期间:每周星期日晚(周头会之后)

定地点:多媒体教室(每组划定一种固定区域)

定人员:该组所有教师,无特殊状况不得缺席,兼教两科的教师以主科为主,两头兼顾。

集体备课时,首先由主备教师就个人设计的草案,以说课的形式作简要的阐明,然后其他教师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分别陈说各自的观点,进行比较,将教材的处理、目的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

备课组长做好人员出勤登记和会议记录。

③完善整顿,形成定案

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大家的意见,对草稿进行整顿与完善,形成定案。并将其打印一份交备课组长审定答字后,于周一交文印室印刷。

④课前熟悉,融入个性

上课教师在课前必须充足熟悉导学案,并在旁边空白栏内添上自己个性化的备课。此项由教务处和教科室督查,作为非主备教师与否有备课的根据。

⑤跟踪听课,督促贯彻

虽然导学案是统一的,但教师的个体有差异,在课堂上,对导学案的实行过程中,与否贯彻了设计的目的、环节与措施,与否效果良好,需要督查。同步,导学案在实行过程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理解,以便再次修改。因此,备课组组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规定同年级同科教师每周互相听课不得少于2节。学校将成立专门的督查组跟踪听课,对课堂状况进行督促与评价。

⑥教后反思,补充总结

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状况下讲课,要多进行交流,每堂课后都要及时进行反思,写好教学后记,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步对教学设计进行修订完善,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增进后来教学工作的开展。

5、主备教师还要负责出测试题与家庭作业。数学科每周一测,语、英、物、生、地每两周一测,政、史由备课组长酌情安排。语、数、英、物、生、地等科每周周末要安排适量的家庭作业,学生完毕家庭作业的时量约每科半小时。

6、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顿,并保留完整的电子稿,期末将纸质文本与电子稿各一份交教务处存档。

二、导学案的编写规定

(一)导学案的数量规定:

规定一节课一份导学案。一节课一定要完毕导学案上的详细学习内容,不分课时的导学案不容许出现。

(二)导学案的格式规定:

导学案电子稿的规格规定:纸张设置为8开纸,左右两栏,中缝约1.5cm,双面使用。标题类文字均为四号加粗宋体,正文为小四宋体。栏目,加实心方括号,如【学习目的】。行距为1.5倍。

一份完整的导学案,应由如下四部分构成:①页眉部分,包括如“七年级数学导学案”的标题、备课时间、设计人姓名、审核人姓名、讲课人姓名、使用时间等;以及学生姓名、班极、组号等。②开头部分,包括课题、学习目的、重点、难点等。③主体部分,包括知识链接、学法指导、预习导航、课堂探究、达标检测等;④结尾部分,包括知识小结、学习反思等。

(1)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包括:知识目的,能力目的,情感目的。

目的的制定既要符合文本教学规定、课标规定、学生实际,要简洁、精确、清晰、详细,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每课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

学习目的中尽量不用“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多使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能处理”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

(2)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规定、文本内容、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