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第1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2第一节毒物和毒效应第二节剂量和剂量-反应关系第三节选择性毒性、靶器官和高危人群第四节生物标志第五节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第2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第一节毒物和毒效应3第3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4一、外源化合物和毒性外源化学物,是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第4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5毒性,是指物质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效应,是指化学物对生物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第5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6中毒,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中毒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第6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7毒物,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生物体损伤的物质。按毒物的用途及分布范围分类1.工业毒物2.环境污染物3.食品中有毒成分4.农用化学物5.嗜好品(日用化学品)6.生物毒素7.医用药物8.军事毒物9.放射性物质第7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8二、损害作用和非损害作用损害作用,是指影响生物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降低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第8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9三、毒效应谱毒效应谱(spectrumoftoxiceffect):是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合物后,由于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不同,可引起机体多种变化表现为: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亚临床改变——临床中毒(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等作用)——死亡第9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10四、毒作用分类1.按毒作用发生的时间分类速发型毒作用:指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毒作用迟发型毒作用:指一次或多次暴露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过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作用。第10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112.按毒作用发生部位分类局部毒作用:指某些外源化合物在生物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全身毒作用:指化学物质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引起的毒作用第11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123.按毒作用损伤的恢复情况分类可逆毒作用:指停止接触后可逐渐消失的毒性作用不可逆毒作用(inreversibletoxiceffect):指在停止接触外源化合物后其毒性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第12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134.按毒作用性质分类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指化学可以作为半抗原与内源性蛋白质结合成抗原,从而激发抗体产生,反复接触该物质后,可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典型的、与一般毒性表现明显不同的过敏症状。也称为变态反应(allergicreaction)特异体质反应(idiosyncraticreaction):通常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第13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第二节剂量和剂量-反应关系14第14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15一、剂量和暴露特征暴露剂量,是指个人或人群暴露的物质的量。暴露剂量潜在剂量(机体实际摄入、吸入或应用于皮肤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应用剂量(直接与机体的吸收屏障接触可供吸收的量)第15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16内剂量,是指经吸收到机体血液的外源化学物的量。靶器官剂量,指发生损害作用部位的外源化学物的量,也称达剂量。生物有效剂量,是在发生有害作用的细胞或部位的量第16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17与有害作用的机制联系从低到高:潜在剂量应用剂量内剂量靶器官剂量生物有效剂量第17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18暴露特征暴露途径暴露期限暴露频率第18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19二、剂量-反应关系和量反应、质反应剂量-反应关系,即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或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增加。第19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20合理利用剂量-反应关系概念的前提:所研究的反应是由接触化学物引起的反应强度与剂量有关要有定量测定毒性的方法和准确表示毒性大小的手段第20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21剂量-反应关系研究在毒理学中的意义确认该效应是该化学物或药物的毒性反应定量剂量-反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