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重点解读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文件大小:35.61 KB
总页数:26 页
更新时间:2025-06-26
总字数:约9.53千字
文档摘要

2025年《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重点解读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食品生产企业应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进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该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A.3个月;1年

B.6个月;2年

C.1年;3年

D.2年;5年

答案:B

解析:根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食品生产企业进货查验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6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这是为了确保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够追溯到原料等的来源和相关信息,保障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有效运行。

2.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要求对餐具、饮具进行清洗消毒,不得使用未经清洗消毒的餐具、饮具;餐饮服务提供者委托清洗消毒餐具、饮具的,应当委托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

A.清洗公司

B.消毒公司

C.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

D.保洁公司

答案:C

解析:餐饮服务提供者若委托清洗消毒餐具、饮具,应委托符合规定条件的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这些单位经过相关部门监管和资质审核,能够更专业、规范地进行餐具饮具的清洗消毒工作,保障消费者使用的餐具饮具卫生安全。

3.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以及()等内容。

A.生产工艺

B.贮存条件

C.运输方式

D.销售价格

答案:B

解析:标明贮存条件对于散装食品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不同的食品有不同的贮存要求,如温度、湿度等条件,消费者了解贮存条件后可以正确保存食品,防止食品因贮存不当而变质,同时也便于食品经营者按照合适的条件储存食品。

4.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应当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B.封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

C.销毁相关企业的所有产品

D.做好信息发布工作

答案:C

解析: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封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可以防止问题食品进一步扩散;做好信息发布工作能让公众及时了解事故情况,避免恐慌。而销毁相关企业的所有产品过于绝对,应该是对经检验确认为不安全的食品进行处理,而不是销毁所有产品。

5.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

A.产品规格

B.生产日期

C.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D.食用方法

答案:C

解析:食品广告只能宣传食品本身的属性、特点等真实信息,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是药品等具有特定功效产品的宣传范畴。如果食品广告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容易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将食品当作药品使用,从而可能延误疾病治疗,危害健康。

6.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应当经()注册。

A.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B.省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C.市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D.县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答案:A

解析: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由于其使用对象的特殊性,需要经过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严格注册,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7.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当落实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对本企业的食品安全工作()。

A.负次要责任

B.负主要责任

C.负领导责任

D.负监督责任

答案:B

解析: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主要负责人是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企业的食品安全工作负主要责任。这就要求主要负责人积极推动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各项食品安全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8.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标签、说明书应当载明“食品添加剂”字样,以及使用范围、用量、()等内容。

A.生产工艺

B.运输要求

C.使用方法

D.销售渠道

答案:C

解析:明确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对于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至关重要。食品生产企业只有按照规定的使用方法和用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才能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防止因使用不当而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

9.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

A.罚款

B.拘留

C.责任约谈

D.吊销许可证

答案:C

解析:当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且未及时消除时,进行责任约谈可以促使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罚款、拘留和吊销许可证等措施通常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