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时《劳动模范美名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劳动模范事迹,树立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意识;
2.了解人物采访的用具、方法及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与总结归纳
能力;
3.学习岗位相关的知识、基本规范和技能,在职业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能
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采访和职业体验感受劳模精神。
难点:活动过程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实践,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实践能力要求
较高。
课前准备
白纸、笔
教学过程
一、劳动小知识
(一)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袁隆平爷爷吗?
生:知道。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去了解与学习袁隆平爷爷的故事。
【播放视频】
1.介绍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著
名农业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市),是
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袁隆平的故事充满了坚持、创新和为人民的奉献。
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粮食饥荒。袁隆平目睹了这
一切,他深感忧虑,并决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他开始了
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希望通过提高水稻产量来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然而,他的研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袁隆平为了找到一株自然突变的雄
性不育株,在湘西的稻田里一株一株地寻找,头顶烈日,脚踏烂泥,弯腰弓
步,仔细观察每一株稻穗。在第14天,他终于找到了一棵符合要求的雄性
不育株水稻。这个发现为他的杂交水稻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袁隆平带领他的科研团队不断攻破水稻超高产育
种难题。他们成功研发出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和“两系法”杂交水稻,
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这些创新使水稻的亩产量从700公斤突破到了
1200公斤,一次次刷新了世界纪录。
袁隆平不仅关注国内的粮食问题,还致力于将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到全世
界。他在湖南开办了杂交水稻培训国际班,来自8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14000
多名学生向他学习最先进的育苗技术。这些学生亲切地称他为“爸爸”。
袁隆平的两个梦想是: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
人们可以坐在稻穗下乘凉;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保障全球粮食供应。虽然他
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和梦想将继续激励着人们为粮食安全而努力。
总的来说,袁隆平的故事是一个充满坚持、创新和为人民奉献的故事。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解决了粮食问题,留下了
宝贵的科学遗产和精神财富。
2.艰辛历程
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
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
育种材料,于1986年10月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
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
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3.杂交水稻的意义
一、袁隆平是中国人吃饱饭的恩人
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使得我国粮食安全在战略上处于绝对主
动
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正在创造一个个新突破
4.袁老的愿望
1.他说自己还有两个心愿,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2.还有一个是“覆盖全球梦”
5.小结:全国劳动模范袁隆平爷爷,让我们感知劳动模范的工作作风和成
果,下面请大家也来分享一下了解到的知名劳动模范。
3.互动交流:
(1)同学们的身边有没有劳动模范呢?
(2)如何找到身边的劳动模范?
预设1:上网查资料。
预设2:询问自己的家人。
小结:劳模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二、劳动初体验
我是新闻小记
1.请小组讨论:开展采访劳模活动需要进行哪些准备?有哪些注意事
项?
提示:设备、用品、采访内容、文明礼貌
2.组织进行小组汇报。
预设1:约好时间,准时到达,礼貌问好与交流。
预设2:提前了解采访对象,准备好几个想问的问题。
预设3:带好手机、纸笔等,拍照和写字记录谈话现场及内容。
3.认识采访手记,指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