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吕梁市直遴选面试真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5题)
1、如果下属检举你,你该怎么办?
【答案】:(1)作为领导,本身就该接受下属的监督,这是他们的权利,对我的检举也是他们正常行使权利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不但不会对其有任何的不满,相反还会感到高兴,这是他们关心我的表现。(2)既然有人检举了,那肯定是有我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会好好反省自己,查找原因,看是不是在哪儿做错了或者做得不够好,足以引起下属的怀疑进而检举我。(3)如果我是清白的,我不会在乎下属这一举动,但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注意行事的方式和方法,尽量做到透明和彻底;同时我也会注意和下属之间的距离,多找机会和下属沟通以加深了解,让他们在了解中信任我。解题思路:答题思路是:表态+自我反省+分情况对待。
【解析】这是一道公务员面试中应对人际关系问题的题目,考察考生处理下属检举情况的能力。解题思路是表态+自我反省+分情况对待,以下是具体解析:1.表态:面试者展现出积极正确的态度,认识到领导需接受下属监督,检举是下属正常行使权利的表现,将下属的检举视为关心,体现出包容、开放的心态,以及对民主监督的正确认知。这种表态为后续处理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2.自我反省:面试者在面对检举时,能够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主动查找自身可能存在的不足。这种自我审视的态度表明其具有自我提升的意识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通过反思,能从自身出发寻找问题根源,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向。3.分情况对待:当面对下属的检举时,需考虑检举的真实性。若自身是清白的,既不盲目计较下属检举这一行为,又能从中吸取教训。在后续工作中,注意行事方式方法,做到透明公开,以减少误解;同时加强与下属的沟通交流,增进彼此了解和信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总体而言,该回答逻辑清晰,态度积极,展现出面试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符合公务员在面对此类问题时应有的表现。
2、对于“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你怎么看?
【答案】:“中国式”过马路指的是城市中行人过马路时“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的现象,是国民素质较低和安全意识淡漠的集中表现。我认为,“中国式”过马路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还有国人规则意识的欠缺。这一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行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国民素质的基本认知和认同。一是部分交通参与者对什么是不文明交通行为认识不清,没有将道路交通出行纳入法律和社会公德的范畴。二是个别交通参与者利己思想严重。有些交通参与者对于别人的不文明交通行为深恶痛绝,轮到自己却任意行之。第二,行人存在从众心理,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部分行人看到许多人都在闯红灯,认为法不责众,也就闯红灯过马路了。第三,交通管理手段乏力,违规成本过低。在日常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对于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一般采取劝导和教育的方式,缺乏强制力、惩处力度不大。第四,部分红灯设置不合理,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二三十秒,时间经常来不及,因此行人不得不硬着头皮闯红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考虑到今后道路的变迁、人流和车流的变化等因素,相关政府部门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中国式”过马路加以制止。一方面,强化国人的规则意识与法制观念,加大对交通规则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出台严格管理规定,加大处罚力度,合理分配公共交通资源,科学设置红绿灯,确保行人安全出行。
【解析】题目类型与测评要素本题属于综合分析类社会现象题,主要测评考生对社会热点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检验考生是否具备公务员应有的社会认知和治理思维。现象分析“中国式”过马路是指行人过马路时“凑够一撮人就走,与红绿灯无关”的现象,这已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痼疾。该现象不仅反映出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更凸显了国人规则意识的欠缺,是国民素质较低和安全意识淡漠的集中表现。原因剖析1.法制观念与素质问题:行人法制观念淡薄,对不文明交通行为认识不清,未将道路交通出行纳入法律和社会公德范畴;部分交通参与者利己思想严重,对他人不文明行为不满,自己却肆意为之。2.从众心理影响:部分行人存在从众心理,看到多人闯红灯,认为法不责众,从而放弃坚守道德底线,随大流闯红灯过马路。3.管理手段不足:交通管理手段乏力,对于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日常管理多采用劝导和教育方式,缺乏强制力,惩处力度不够,导致违规成本过低。4.信号灯设置不合理:部分红灯设置不合理,车通过时间较长,而行人过街时间过短,行人难以在规定时间内通过马路,不得已只能闯红灯。解决方案面对“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现象,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以及人流、车流的变化,相关政府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1.强化意识宣传:加大对交通规则的宣传力度,强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