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6G智简信息传输及使能技术白皮书(2025年)-中关村泛联院.docx
文件大小:5.44 MB
总页数:54 页
更新时间:2025-06-26
总字数:约3.37万字
文档摘要

6G智简信息传输及使能技

术白皮书

(2025年)

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

创新应用研究院

编制单位: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

·

前言

随着6G网络的快速发展,通信系统正迈向智能化、差异化和多样化需求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针对未来机器人等智能化终端泛用所导致的海量多模态数据(如图像、视频、点云等)传输需求,传统以精确到比特级信息传输为核心的编码调制方法逐渐接近香农极限,信息传输速率和系统性能的提升遭遇瓶颈。语义通信作为一种新兴范式,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将通信范式从比特级跃迁至语义级,聚焦于信息的语义内容而非原始比特流,以突破传统通信香农极限,为未来6G网络多模态信息的智简传输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

因此,本白皮书聚焦6G智简信息传输及使能技术,旨在构建适用于语义通信的新型传输理论框架,设计端到端的自适应多模态语义通信系统,并研发动态匹配与更新的语义知识库技术,为语义通信网络的高效和可靠运行提供理论和模型基础,进而构建多模态业务适配的智简信息传输保障使能技术体系,支撑智简传输系统未来可能的工程落地。

目录

1.引言 1

2.智简信息传输总体框架 2

2.1设计思路 2

2.2技术框架设计 3

3.新型智简传输理论 5

3.1模分多址传输理论 6

3.1.1MDMA基本原理 7

3.1.2MDMA理论性能分析 8

3.1.3MDMA系统性能仿真对比 10

3.2准正交模分多址传输理论 11

3.2.1O-MDMA基本原理 11

3.2.2O-MDMA理论性能分析 11

3.2.3O-MDMA系统性能仿真对比 14

4.多模态智简传输技术 15

4.1多模态自适应语义通信 15

4.1.1基于层的图像语义通信系统 15

4.1.2面向点云的语义通信系统(PCSC) 19

4.1.3基于模分多址的视频语义通信系统(MDVSC) 21

4.2语义知识库动态匹配与更新 22

5.智简信息传输使能技术 25

5.1智能新型网络传输与业务保障技术 25

5.2多维资源感知与智能调度技术 29

6.总结与未来展望 34

缩略语列表 36

参考文献 38

1.引言

随着6G网络的快速发展,通信系统正迈向智能化、差异化和多样化需求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针对未来机器人等智能化终端泛用所导致的海量多模态数据(如图像、视频、点云等)传输需求,传统以精确到比特级信息传输为核心的编码调制方法逐渐接近香农极限,信息传输速率和系统性能的提升遭遇瓶颈。传统通信范式已然难以适配6G网络日趋高效的传输需求,亟待开拓新的优化空间与维度,提高通信传输的信息量显得尤为重要。

智简信息传输应运而生,以达意传输为目标,不再是单纯追求越精确越好的数据搬运,而是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语义表征技术,推动通信系统向更高层次的语义理解与表达跃迁。语义通信正是在这一技术需求的强烈牵引下出现,是先理解后传输的一种通信新兴范式,完美契合未来6G智简信息传输需求。语义通信以“智(人工智能)”作为核心技术驱动力,将传统通信精确到比特级的传输范式跃迁至语义级,聚焦于信息的语义内容而非原始比特流,从而实现传输的“简”,为6G网络信息的智简传输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为6G时代复杂场景下的通信需求开辟了突破物理层桎梏的技术方向,助力实现高效、智能、简约的通信愿景。

同时,6G网络中以语义传输为代表的智简信息传输仍面临多重挑战。当前存在以下关键问题:首先,在基础理论层面,语义通信和语义传输理论处于构建并逐渐完善阶段,语义信息的提取与表征方法尚未统一,缺乏标准化的语义解析与编码规范;其次,在动态适应性方面,现有技术难以实现多源多端的语义知识库对齐,缺少有效的自适应同步机制;此外,在传输控制层面,面向多样化业务需求的智能精细化管控能力有待提升;最后,在系统融合方面,语义传输与传统语法传输的资源分配和业务传输保障策略尚未实现有效协同。

针对这些挑战,需要从理论方法和使能技术两个维度进行突破:一方面要构建新型智简传输理论框架,探索多模态自适应传输技术路径;另一方面需研究智能新型网络传输与业务保障技术,建立全局资源认知体系及智能调度机制,为语义与语法融合传输的差异化服务质量保障提供系统支撑。

因此,本白皮书聚焦6G智简信息传输及使能技术,旨在构建适用于语义通信的新型传输理论框架,设计端到端的自适应多模态语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