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营山嘉陵江引水工程方案(3篇).docx
文件大小:39.9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26
总字数:约3.96千字
文档摘要

第1篇

一、工程背景

营山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是南充市下辖的一个县。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营山县水资源分布不均,局部地区严重缺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特提出营山嘉陵江引水工程方案。

二、工程目标

1.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2.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3.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值。

4.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嘉陵江流域水质。

三、工程规模及布局

1.引水规模:计划从嘉陵江引水2亿立方米/年,满足营山县城区及农业灌溉用水需求。

2.工程布局:

-引水起点:嘉陵江营山段;

-引水渠道:自引水起点沿嘉陵江岸线敷设,全长约50公里;

-建设内容:包括引水渠、节制闸、泵站、输水管道、配水管网等;

-输水线路:从引水渠引出,经城区至农业灌溉区。

四、工程方案

1.引水渠道设计

(1)渠道类型:采用钢筋混凝土矩形渠道,以满足输水流量和压力要求。

(2)渠道断面:根据水流速度、渠道长度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确定渠道断面尺寸。渠道底宽4米,高2.5米,顶宽6米。

(3)渠道坡度:根据水流速度和地形条件,确定渠道坡度为1/2000。

2.节制闸设计

(1)闸门类型:采用平面滑动闸门,以满足不同流量和水位调节要求。

(2)闸门尺寸:根据引水流量和闸室尺寸,确定闸门尺寸为6米×4米。

(3)闸室尺寸:根据闸门尺寸和闸室长度,确定闸室尺寸为10米×6米。

3.泵站设计

(1)泵站类型:采用立式轴流泵,以满足引水流量和扬程要求。

(2)泵站容量:根据引水流量和泵站扬程,确定泵站容量为5000立方米/小时。

(3)泵站布置:泵站位于引水渠道末端,与引水渠道相连。

4.输水管道设计

(1)管道类型:采用PE管材,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性。

(2)管道直径:根据引水流量和输水压力,确定管道直径为DN300。

(3)管道长度:根据输水线路和地形条件,确定管道长度为40公里。

5.配水管网设计

(1)管网类型:采用树枝状管网,以满足不同用水户的需求。

(2)管网布置:根据城区和农业灌溉区用水需求,合理布置配水管网。

五、工程效益

1.经济效益: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产值,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2.社会效益: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3.生态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嘉陵江流域水质,促进可持续发展。

六、工程实施

1.工程前期工作: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

2.工程设计:根据工程目标、规模和布局,进行工程设计。

3.工程施工: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4.工程验收:工程完工后,进行竣工验收,确保工程满足设计要求。

5.工程运营:工程投入使用后,建立健全运营管理制度,确保工程安全、稳定运行。

七、结论

营山嘉陵江引水工程方案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民生工程,对解决营山县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工程的建设,将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为营山县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2篇

一、工程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四川省营山县地处嘉陵江中游,虽然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分布不均,季节性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地区供水安全,特提出营山嘉陵江引水工程方案。

二、工程目标

1.解决营山县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增加地区供水能力,保障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需求。

3.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保护嘉陵江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工程规模及布局

1.工程规模:引水流量为30立方米/秒,引水线路总长度约50公里。

2.工程布局:

(1)引水源头:位于嘉陵江营山段上游,选取一处适宜的引水口。

(2)引水线路:从引水口出发,沿嘉陵江左岸布置引水线路,穿越山区、平原等地形,最终接入营山县供水管网。

(3)输水管道:采用PE管材,直径1.2米,全长约50公里。

(4)配水设施:在引水线路沿线设置配水井,用于调节流量、控制水质和保障供水安全。

四、工程技术方案

1.引水口工程:采用生态型引水口,减少对嘉陵江生态环境的影响。引水口结构形式为U型,底部设拦污栅,防止杂物进入引水管道。

2.引水线路工程:根据地形地貌,采用隧道、明渠、暗渠等多种形式。在山区段,采用隧道形式,降低工程投资;在平原段,采用明渠或暗渠形式,便于施工和运行维护。

3.输水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