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校新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双减”政策与新课标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教师专业成长为支撑,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构建和谐、文明、创新的现代化校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一)德育目标
完善德育体系,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达100%,行为规范达标率超98%。
打造2-3个校级德育品牌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心理辅导覆盖率达100%,有效干预心理危机事件。
(二)教学目标
整体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在区域质量监测中,各学科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较上学期提升5-8%,中考重点高中录取率提高10%。
推进“双减”政策落地,优化作业设计与课后服务,实现作业减量提质,家长对课后服务满意度达95%以上。
深化课程改革,开发3-5门校本特色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师资建设目标
完成全体教师分层分类培训,覆盖率达100%,组织校级以上教研活动20次以上。
培养5-8名学科骨干教师,打造2-3个校级名师工作室,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创新水平。
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四)安全与后勤目标
实现校园安全“零事故”,安全隐患整改率100%,开展应急演练4次以上。
优化后勤服务保障,改善校园环境,完成教学楼设施升级与校园文化景观改造。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完善校园信息化系统,实现教学、管理、服务数字化。
三、重点工作与措施
(一)强化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
完善德育管理机制
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会议,制定德育工作计划与考核方案。
推行班级量化考核制度,从纪律、卫生、文明礼仪等方面对班级进行综合评价,每月评选“文明班级”,树立德育标杆。
深化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重大节日(国庆节、建党节等)组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红色研学等活动,厚植学生爱国情怀。
推进法治教育,邀请法治副校长每学期开展2次法治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法治教育基地,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劳动实践课程,建立校园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校园保洁、种植养护等活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与技能。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完善心理咨询室设施,开通心理热线,为学生提供及时心理疏导。
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重点学生进行跟踪辅导。每学期举办2次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二)聚焦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改革
优化教学常规管理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合理安排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实行教案、作业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制度,确保教学规范有序。
推行集体备课制度,以学科组为单位每周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共享教学资源,提高备课质量。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打造高效课堂。
推进“双减”与课后服务
加强作业管理,建立作业公示制度,控制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鼓励教师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严禁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开设学科辅导、兴趣社团(如书法、绘画、机器人编程、足球等)、阅读分享等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加强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引入校外优质资源,提升服务水平。
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以新课标为指导,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组织教师开展教学观摩、优质课评比等活动,推广优秀教学经验。
开发校本特色课程,结合学校实际与学生需求,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地方文化、科技创新、艺术鉴赏等课程,形成校本课程体系。
(三)加强师资建设,促进专业成长
分层分类开展教师培训
针对新教师,开展岗前培训、师徒结对活动,帮助其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每学期组织新教师汇报课,促进其教学能力提升。
对骨干教师,选派参加省市级高端培训、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其承担课题研究、开设示范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强化教学研究与科研能力
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围绕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定期组织研讨交流,解决教学难题。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提高科研水平。
建立校级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辐射带动作用,开展教学研究、课程开发、教师培训等活动,打造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