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龙泉驿区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C.神话传说D.调查问卷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考古发现。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故A符合题意;文献记载、神话传说、调查问卷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2.下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
A.自然条件 B.生活习惯 C.生产工具 D.劳动技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的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条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半坡人生活于北方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冬季气温又低,地穴式的房屋与北方的气候条件是相适应的,A项正确;生活习惯也要受自然环境的塑造,其不是决定因素,排除B项;原始社会的劳动技术和生产工具还没有一种质的飞跃,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其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也不强,因此劳动技术和生产工具都不是当时房屋建造的决定性因素,排除CD项。故选A项。
3.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工具的改进会推动人类的进步。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因此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经分析ABC不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原始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进步。依据课本所学,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工具的改进会推动人类的进步。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手脚分工明显;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开始种植水稻,出现了原始农耕;比建筑技术进步,开始建造干栏式的房子,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4.禹死后,他的儿子启是通过什么样的继承方式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的?
A.禅让制 B.奴隶制
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夏朝的相关知识,禹死后,启继承王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5.在我国古代早期历史上,商代影响深远。对下列有关图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一表明商朝青铜铸造水平高
B.图二说明商朝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C.商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产生
D.图三与商王盘庚迁都密切相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商朝之所以影响深远与图一青铜器铸造技术,图二的甲骨文的发现有关,图三反映商朝建立后,多次迁都,最后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了股,殷商由此得名,宫殿废墟也因此被称为殷墟。根据所学可知,在商朝建立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就已经建立,夏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产生,C项符合题意;“图一表明商朝青铜铸造水平高”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图二说明商朝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图三与商王盘庚迁都密切相关”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6.“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鼎”有丰富政治含义,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古代烹煮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 B.立国礼器,身份地位与权力象征
C.比喻帝王,鼎业代指帝王的大业 D.象征三方并立、鼎峙或鼎足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结合课本所学,西周崇尚礼制,青铜器以礼器鼎、簋为主,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还制定了制度,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B正确;依据题干不同身份不同鼎,鼎成为礼器,烹煮器物材料无法体现,A排除;“比喻帝王,鼎业代指帝王的大业”,题干中还涉及诸侯和卿大夫,C排除;根据题干中天子、诸侯、卿大夫所用鼎不同,不是三方并立,D排除;故选B。
7.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山东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