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九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来自微生物的威胁(讲义)(原卷版).pdf
文件大小:1005.41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26
总字数:约6.16千字
文档摘要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知识点分析】

一.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1.细菌: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是利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生物。

2.细菌的危害:导致人体产生疾病,危害人的健康。有些细菌能侵入体细胞,如扁桃体炎就是由于链球菌“侵

略”喉部的细胞引起的;还有一些细菌虽不侵人细胞内,但会产生一种能破坏细胞的毒素,如当引起破伤

风的细菌进入伤口后,能产生破坏神经系统的毒素。

3.抗生素可治疗细菌引起的疾病:细菌引起的疾病通常可用抗生素治疗,有些能抑制或杀灭细菌,有些对真

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他致病微生物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有些能抗肿瘤,有些能抑制人体免疫反

应。

二.来自病毒的威胁

1.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习惯上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或者普通感冒(有病毒性和细菌性)和流

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2.病毒:病毒是比细菌还小的一类生物,它们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

内,并在寄主细胞内迅速繁殖,使寄主细胞破裂,同时释放出新病毒,以同样的方式感染和破坏其他细胞。

2002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SARS)就是由SARS

冠状病毒引起的。

三.传染病

1.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

病。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2.传染病的性质:

(1)传染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经过一定的途径,从病人、其他动物或带有病原体的物体传给健康人,

所以传染病都具有传染性。

(2)流行性:由于传染病的病原体在适宜条件下可广泛传播,使一定地域内同时出现较多的病人,所以传

染病具有流行性。

(3)免疫性:人体在患过某种传染病痊愈后,常会对该病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如人们患过麻疹和甲型

肝炎等传染病后,很少第二次再患这种病。

3.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的种类很多,人的传染病,按照传播途径,可以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

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和性传播疾病等。

4.传染病流行的条件:

(1)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染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a.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且必须是活体;

b.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体内携带病原体且能患该种疾病。如携带艾滋病病毒的人都是传染源,而传播

疟原虫的蚊子不是传染源,因为疟原虫不会使蚊子患疟疾。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体所经过的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如流感)、饮食传播(如肠道

传染病)、虫媒传播(如乙型脑炎)等。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5.传染病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的方式:扑杀携带病毒的动物,隔离得病人员,体温检测等(防止传染源进入)

(2)切断传播途径:带口罩,空气消毒,负压方舱(防止病毒外泄)

(3)保护易感人群:注射疫苗,强身健体

一、选择题

1.政府、学校现已将疫情防控作为常态化工作来抓,积极采取以下措施降低广大市民、师生感染的风险。

①勤洗手、正确佩戴口罩;

②核酸检测。境外人员回国时均要进行核酸检测,一旦发现患者、无症状感染者立刻被隔离;

③开窗通风、定期消毒;

④少聚会、少聚餐,推行公筷、分餐制;

“”

⑤广大民众积极进行疫苗接种;

⑥学校建议学生增加营养、积极锻炼身体;

⑦学校对入校学生进行测温,如体温超过37.3℃送往隔离室观察。

以上措施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

A.①③B.⑥⑦C.②④D.⑤⑥

2.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某传染病流行期间的三类人群,其中甲与乙表示健康人群;乙与甲相比,主要

是乙体内含该传染病的抗体;丙是该传染病的患者。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过程最有效的办法是注射抗生素.丙是该传染病的传染源

A①B

.甲是该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分别表示健康人感染患病和痊愈过程

CD②③

3.分析日本血吸虫感染人的过程示意图,下列措施不能有效预防血吸虫病的是()

A.不在疫区水塘里游泳或喝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