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走进历史课堂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学习目标123知道战国七雄争霸的形势,了解战国七雄的大致分布。知道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的表现。(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史料探究,认识到商鞅变法是人类社会进步表现,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解释)体会商鞅推行变法的决心和胆略,学习他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通过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了解,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认同感。(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壹·战国七雄1.背景:对比春秋前期与春秋后期,春秋后期与战国初期的形势图,你能看出什么变化呢?①诸侯国数量减少,统一趋势愈发明显。春秋后期春秋前期战国初期②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控制齐国政权的田氏为齐侯,变姜氏齐国为田氏齐国。这就是所谓“田氏代齐”。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册封在晋国新兴势力中胜出的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壹·战国七雄2.战国七雄:东南西北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在中间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战国形势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郢之战长平之战
壹·战国七雄3.著名战役:①桂陵之战桂陵之战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这是孙膑采取的避实击虚的方针,置魏军于被动地位。魏国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孙膑妙计,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围魏救赵之役从此成为经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研究,借鉴和传颂。围魏救赵
壹·战国七雄3.著名战役:减灶计②马陵之战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又发生了马陵之战。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名扬天下。
壹·战国七雄3.著名战役:③郢之战郢之战是指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79年-公元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伐楚,攻破楚国别都鄢。在战争中,秦将白起选择最佳出兵时机和进军路线,取得攻楚的战略主动。秦军数万孤军客战楚境,期于死地求生,乘楚王城池不修,边备废弛之机,采取掏心战术攻入楚国,并采用了决水攻城的战术攻克楚国别都鄢城,然后沿长江东下深入楚境,攻陷楚国国都郢,焚毁楚国的宗庙和夷陵,取得最后的胜利。此战,秦国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楚国被迫迁都,国力受到极大削弱。
壹·战国七雄3.著名战役: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山西东南部古地名),前261年秦攻赵。廉颇拒不出战。秦反间计成功易帅赵括。秦诱敌深入,合围赵军。被困46天后,赵括突围时被射杀,赵军投降。秦坑杀降军40万。秦见赵国固守不战,便散布廉颇投降谣言扬言秦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曾大败秦国)之子赵括。于是赵王起用赵括代替廉颇。秦国暗中任命名将白起为统帅,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④长平之战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纸上谈兵
壹·战国七雄3.著名战役:如果你是诸侯国的统治者,面对如此频繁的兼并战争,要怎样才能保证自己不被别国消灭?
贰·商鞅变法吴起1.背景:吴起变法,指在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经过变法,楚国国力逐渐强盛,在公元前381年,联合赵国大败魏国。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变法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最后吴起被射杀,变法以失败告终。胡服骑射,战国中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建骑兵部队,并且命部下穿着上衣下裤的胡服,以便骑乘。自胡服骑射以后,赵国军事实力增强、涌现出廉颇、李牧、赵奢等诸多名将,成为战国后期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劲敌。李悝变法,是指在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改革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