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 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与资产阶级改良课件.pptx
文件大小:326.86 KB
总页数:22 页
更新时间:2025-06-26
总字数:约4.12千字
文档摘要

一、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为何要学戊戌变法?演讲人

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为何要学戊戌变法?01历史评价:改良道路的得与失02背景溯源:变法为何在19世纪末爆发?03总结与升华:从戊戌变法看近代中国的变革逻辑04目录

2025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与资产阶级改良课件

作为深耕中学历史教学十余年的一线教师,每当我翻开八年级上册教材中戊戌变法这一课,总会想起第一次讲授时的触动——那些在历史课本上被简化为百日维新的103天,实则是一群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知识分子,用热血与理想撞开近代中国制度变革大门的悲壮尝试。今天,我将以历史解释者与课堂引路人的双重身份,带同学们走进这场影响深远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01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为何要学戊戌变法?

教材地位:近代化探索链条中的关键一环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为主题,串联起洋务运动(器物层面)、戊戌变法(制度层面)、辛亥革命(制度深化)的递进逻辑。戊戌变法的特殊价值在于:它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导、以君主立宪为目标的制度改良尝试,既承接了洋务运动师夷长技的实践,又开启了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先声,是近代中国从技术追赶转向制度变革的重要转折点。

核心素养目标:三维融合的教学指向结合新课标要求,本课需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维落地:

1.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梳理(1895年公车上书-1898年百日维新-1898年9月21日政变),明确变法发生在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特殊节点;

2.史料实证:分析《上清帝书》《变法通议》等原始文献,结合明定国是诏具体内容,还原维新派的改革主张;

3.家国情怀:通过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的就义绝笔,体会近代知识分子舍身求法的精神品格;

4.历史解释:辩证分析变法失败的必然性与进步性,理解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历史逻辑。

02背景溯源:变法为何在19世纪末爆发?

背景溯源:变法为何在19世纪末爆发?要理解戊戌变法的发生,必须回到1895年那个撕裂民族尊严的年份。我曾带学生做过一个数据对比活动:展示1840年鸦片战争清军伤亡(约2.2万人)与甲午战争清军伤亡(约35万人)、《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与《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的对比表,当学生看到赔款相当于清政府3年财政收入总和时,课堂一片静默——这正是变法的直接动因。

民族危机: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1.甲午战败的冲击远超以往:此前两次鸦片战争,列强目标是打开市场;而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允许在华设厂,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新阶段,瓜分豆剖的危机迫在眉睫(可展示1897年《时局图》,解释熊(俄)、虎(英)、蛙(法)、太阳(日)等符号的隐喻);

2.民间觉醒的催化剂:《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参加会试的1300余名举人联名上书(即公车上书),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举人集体政治行动,突破了士不议政的传统,标志着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从学术圈层走向政治舞台。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我在整理清末工商档案时发现一组关键数据:1895-1898年,民间资本新设厂矿企业54家,总资本约1200万元,相当于此前20年总和的2.5倍。这一变化源于:

1.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张謇等实业救国代表人物的示范效应(可补充张謇弃官办厂的故事,增强代入感);

3.外国资本输入带来的技术扩散与市场刺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为变法提供了阶级基础——他们需要政治权利来保障经济利益。

思想准备:从中体西用到君主立宪的突破洋务运动30年实践的失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证明仅学西方技术无法救中国。此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1897年)如惊雷炸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为变法提供了理论武器;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更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将孔子塑造为改革先驱,降低了守旧派的抵触(可展示康有为著作书影,说明其旧瓶装新酒的策略)。

三、过程梳理: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的103天

舆论造势:维新派的思想播种(1895-1897)公车上书虽未直接打动光绪帝,但开启了维新思潮的传播浪潮。这一阶段,维新派主要做了三件事:

1.办报刊:梁启超主笔《时务报》,其笔锋常带情感的文风(如《变法通议》中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让士大夫阶层争相传阅,发行量最高达1.7万份(当时普通报纸仅数千份);

2.建学会:强学会、南学会等30余个维新团体成立,北京强学会的会员包括翁同龢、张之洞等朝廷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