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争前夜:暗流涌动的东亚格局演讲人
战争前夜:暗流涌动的东亚格局01瓜分狂潮:列强的“分赃盛宴”与民族危机的加深02战火纷飞:甲午战争的进程与惨败03以史为鉴:从“屈辱”到“觉醒”的历史启示04目录
2025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课件
作为一名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十余年的教师,每当讲到“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这一课,我总会想起在旅顺博物馆见到的那枚锈迹斑斑的铁锚——它来自北洋水师“镇远”舰,曾是亚洲最先进的铁甲巨舰,如今却作为日本的“战利品”在异国陈列了半个多世纪。这段历史的沉重与屈辱,始终提醒着我: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战争背后的因果、看清列强的贪婪,才能让“落后就要挨打”的警示刻进他们的记忆。今天,我们就沿着时间的脉络,共同走进这段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
01战争前夜:暗流涌动的东亚格局
战争前夜:暗流涌动的东亚格局要理解甲午战争的爆发,不能只看1894年的“第一枪”,而需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时空——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侵略,更是两个近代化道路截然不同的国家的碰撞。
1日本的“大陆政策”:从“脱亚入欧”到武力扩张19世纪中后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但与中国“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不同,日本的变革触及政治制度、军事体制与国民教育的深层。明治政府明确提出“大陆政策”,将侵略目标锁定朝鲜与中国:
?第一步“征服台湾”(1874年日本借口“牡丹社事件”武力侵台,虽未得逞却试探了清政府底线);
?第二步“吞并朝鲜”(1876年《江华条约》打开朝鲜国门,1882年“壬午兵变”、1884年“甲申政变”逐步渗透);
?第三步“占领满蒙”(即中国东北与蒙古地区);
?最终目标“称霸亚洲”。
1日本的“大陆政策”:从“脱亚入欧”到武力扩张这种步步为营的扩张计划,让日本对战争的准备持续了近30年——从1887年山县有朋提出“主权线”与“利益线”理论,到1890年日本军费占财政支出31%,再到1893年成立战时大本营,日本早已将对华战争提上日程。
2清政府的“虚胖”与“误判”反观清政府,经过30年洋务运动,看似拥有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其中北洋水师更号称“亚洲第一”(1888年成军时,主力舰“定远”“镇远”吨位超7000吨,远超日本主力舰)。但光鲜的表象下,是难以掩盖的积弊:
?制度腐朽:海军衙门由醇亲王奕譞主管,实际权力掌握在李鸿章手中,地方派系争斗消耗资源(如1888年后北洋水师未添一舰一炮,经费被挪用修建颐和园);
?训练废弛:1891年丁汝昌率舰队访问日本时,日本军官观察到“定远”舰主炮上晾晒衣物,暴露纪律松散;
?战略短视:慈禧太后将战争视为“地方事务”,寄希望于列强“调停”(如请求俄、英干涉),甚至提出“不可衅自我开”的消极避战方针。
2清政府的“虚胖”与“误判”更致命的是对日本野心的误判。1885年《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日本在朝鲜的“共同出兵权”,为日后冲突埋下隐患;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后,清政府应朝鲜国王请求派兵助剿,日本却以“保护侨民”为名,派8000人强行登陆,战争一触即发。
02战火纷飞:甲午战争的进程与惨败
战火纷飞:甲午战争的进程与惨败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突袭清军运兵船“高升”号,甲午战争正式爆发。这场持续8个月的战争,以清军的全面溃败告终,其惨烈程度远超两次鸦片战争。
1四场关键战役:从“局部抵抗”到“全军覆没”战争可分为陆战与海战两条主线,四场关键战役暴露了清军的全面劣势:
1四场关键战役:从“局部抵抗”到“全军覆没”丰岛海战与牙山战役(1894年7月-8月)?海战:日本联合舰队偷袭清军“济远”“广乙”舰,“高升”号被击沉,700余名清军殉难;
?陆战:驻朝清军叶志超部在牙山溃败,一路北逃至平壤,谎报“大捷”获赏2万两白银,军心进一步涣散。
1四场关键战役:从“局部抵抗”到“全军覆没”平壤战役(1894年9月)?背景:清军1.5万人驻守平壤,日本1.6万人分四路进攻;?结局:叶志超弃城而逃,狂奔500里退回中国境内,朝鲜全境落入日本之手。?关键人物:左宝贵(回族将领)率部死守玄武门,身中数弹仍站在城头指挥,最终中炮牺牲;
1四场关键战役:从“局部抵抗”到“全军覆没”黄海海战(1894年9月17日)?规模:双方投入12艘主力舰,激战5小时,是近代远东最大规模海战;
?悲壮瞬间:“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弹药用尽后,下令撞击日舰“吉野”,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