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要点自主学;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2025年1月苏州期末]下面是1842—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单位:万英镑)。该图所示现象有助于我们理解()
A.清政府严禁鸦片的时代背景
B.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
C.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D.传统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2.1855年,美国公使声称:“从遥远的地方无法驾驭中国政府,到了它的身边,它就变得驯服多了。”下列选项中能够实现美国意图的是()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增开更多通商口岸D.长江口岸自由航行;3.(唯物史观)一座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消失了,转换成充满悲情的文物。圆明园的遭遇,是一部沉重的活史书。这一史实让我们得到的认识是()
A.英法联军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B.俄国趁火打劫违背国际法
C.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
D.清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迫;4.林则徐临终前曾指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面史实可以证实林则徐预言的是()
A.首先挑起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B.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割占香港岛,索赔2100万银元
D.攻占北京城,洗劫并焚毁圆明园;5.(跨学科·地理)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根据下面两幅形势图可知,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
A.总数不断减少
B.从沿海向内地扩展
C.均是主动开放
D.均分布在长江沿岸;学史方法
如何读懂历史地图——军事类地图
军事类地图主要包括战争形势图和进攻路线图,重点观察进攻方的进攻路线,战场、战役的位置、名称,敌对双方的控制区域变化等。;6.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史实的看法和评价。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B.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美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C.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割九龙半岛南端给英国;学史方法
如何区分历史事实、历史解释、???史评价
历史事实: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主要是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具有客观性。
历史解释:阐明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轨迹及其原因、意义等,带有解释者的主观色彩。
历史评价:观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采取的态度、持有的看法,具有鲜明的主观性。;1.(历史解释)在学习完两次鸦片战争后,李华同学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结论。你认为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两次鸦片战争()
A.都是英国发动 B.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C.相隔时间很短 D.起因和性质基本相同;2.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点拨:“夷”字在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中是对外国的蔑称,而《天津条约》规定不得提书“夷”字,这意味着中国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朝上国”规制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冲击,不得不改变对外国的称呼,B正确。当时中国并未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排除A;《天津条约》是列强强加给清政府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更多的是畏惧心理,而不是崇拜心理,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排除C、D。;(小切口·大历史)圆明园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其兴衰见证了历史风云变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兹为责罚清帝不守前约及违反和约起见,决于九月初五焚烧圆明园。所有种种违约行动,人民未参与其间,决不加以伤害,惟于清室政府,不能不惩罚之也。
——摘编自中国史学会主编《第二次鸦片战争》;(1)材料一认为列强焚毁圆明园的目的是什么?(1分)你如何看待列强这一行为的本质?(1分);材料二:1860年10月18日,英军焚毁圆明园,则使得清朝统治者完全丧失了抗敌的勇气,马上屈辱投降……主持和局的恭亲王奕就在10月19日晚上赶忙承认英法等国一切要求;并按照侵略者的要求于10月24日、25日分别与英法两国公使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签订了《北京条约》。
——摘自吴继轩、李胜斌《再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主要目的——兼与戴逸、章开沅等人商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火烧圆明园这一做法对清政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彻底摧毁了清政府的抵抗意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签订了《北京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一点1分,共3分);材料三:下面是历史社团同学依据圆明园遗址公园相关材料绘制的示意图;(3)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