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苏东坡在海南儋州作的诗词十首摘抄.doc
文件大小:39.5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26
总字数:约2.51千字
文档摘要

苏东坡在海南儋州作的诗词十首摘抄

一、《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

1、原文: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2、时间:元符二年(1099年)。

3、背景: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古时立春日有“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的习俗。

4、解析:词的上、下片句式全同,且每片首句都从立春习俗发端。以欢快跳跃的笔触,突出了边陲绚丽的春光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是对海南之春的热情赞歌。同时,“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一句,以杨花似雪花的比喻,隐约透露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二、《减字木兰花·海南奇宝》

1、原文:海南奇宝。铸出团团如栲栳。曾到昆仑。乞得山头玉女盆。绛州王老。百岁痴顽推不倒。海口如门。一派黄流已电奔。

2、时间:无明确记载,推测为居儋期间。

3、背景:词序为“以大琉璃杯劝王仲翁”。王仲翁是绛州人王公辅,时居儋州城,人称“百岁翁”。好酒却不善酒的东坡,席间劝酒时填了这首词。

4、解析:词中的“海南奇宝”指喝酒时使用的大琉璃杯。东坡以神话传说中的玉女石盆比拟大琉璃杯之大,然后说王仲翁年迈能豪饮,喝起酒来仿佛是黄河之水奔流入海,充满了戏谑之乐。

三、《踏青游·改火初晴》

1、原文:改火初晴,绿遍禁池芳草。斗锦绣、火城驰道。踏青游,拾翠惜,袜罗弓小。行过上林春好。今困天涯,何限旧情相恼。念摇落、玉京寒早。任刘郎、目断蓬山难到。仙梦杳。良宵又过了。楼台万家清晓。

2、时间:无明确记载,推测为居儋期间。

3、背景:东坡居儋已是暮年,怀旧是常态,此词因怀旧而生。

4、解析:上阕描述朝廷宫苑的景象,以汉武帝的上林苑代指北宋王室的宫苑,春光和熙时节,王孙仕女出游。下阕说自己困居天涯,念往昔,旧情萦怀,但诗人并不消沉,最后道出“楼台万家清晓”,增添了未来生活的亮色。

四、《千秋岁·岛边天外》

1、原文: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2、时间:元符三年(1100年)。

3、背景:秦观是苏门弟子,他的词《千秋岁·水边沙外》诉说自己春寒之际对东坡的殷殷思念。东坡的和词主要诉说自己不为朝廷所用,虽身退却忠心不变。

4、解析:诗人身处天涯孤岛,感慨自己未老却已退居远方,虽距京城万里,但仍心怀朝廷。“旧学终难改”表明自己的信念和学识难以改变,若生不逢时就漂泊江海、独善己身。

五、《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1、原文: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2、时间:有多种说法,海南苏学研究专家林冠群认为作于绍圣四年(1097年),东坡居儋,因思念贬在雷州的苏辙而作。

3、背景:苏轼被贬儋州,处于人生的低谷,又与亲人分离,在中秋之夜,触景生情,写下此词。

4、解析:词中伤老而叹孤独,以景衬情,表达了人生如梦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但东坡善于从这种情绪中走出来,让自己的生活重归安宁平和。

六、《别海南黎民表》

1、原文: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2、时间:元符三年(1100年)。

3、背景:元符三年,宋徽宗即位,朝廷赦令苏东坡北归。苏东坡离开儋州时,黎族父老携酒相送,执手泣涕,他遂写此诗劝慰别离之苦。

4、解析:苏轼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说自己本来就是海南的人,不过是寄生在西蜀州。此别之后,或许再难相逢,但人生无非是生存、死亡与梦境的交织,本无优劣之分,以此来宽慰黎族父老和自己。

七、《纵笔》

1、原文: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2、时间:绍圣四年(1097年)。

3、背景:苏轼被贬儋州,仕途失意,年老有病,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此诗。

4、解析:诗的开篇通过白描手法,描绘出一个苍颜白发、孤独多病的老翁形象。接着笔锋一转,不写悲伤场面,而是让老翁变得朱色童颜、神采飞扬,最后揭示出脸红、精神焕发是因为喝酒,以乐境写哀,寓悲愤和幽怨于诙谐、幽默之中。

八、《移廉州由澄迈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

1、原文: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溶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2、时间: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二十日。

3、背景:宋徽宗即位后,苏轼得到赦令,量移廉州,在从澄迈渡海北上时写下此诗。

4、解析:诗中先描写了渡海时的天气变化,由苦雨终风转为云散月明,天空和海水一片澄清。接着借孔子“乘桴浮于海”的典故,表达自己虽历经磨难,但对此次海南之行并不后悔,反而觉得这是一次奇特绝伦的经历,是平生所未曾有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