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11《短文二篇》课件.pptx
文件大小:1.6 MB
总页数:51 页
更新时间:2025-06-26
总字数:约5.27千字
文档摘要

;素养目标;学法

指引;1.作者简介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作品有《华阳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文赋《赤壁赋》《后赤壁赋》,诗词《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背景简介

(1)《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正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的一部分。

(2)《记承天寺夜游》: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过了几年有职无权的闲居生活。本文就是作者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自读课文,完成结构图。;记承天

寺夜游;新课导入;字词梳理;;整体感知;精读细研;精读细研;精读细研;精读细研;疑难探究;疑难探究;主旨归纳;;整体感知;精读细研;上阕总结;6.“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两句在文中有何作用?;7.在下片中,词人评价了哪些历史人物?他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否相同?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8.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巧妙过渡:祖国河山是这样美好,引得古今英雄竞相为之奋斗,自然引出下文。

巧评英雄:一代代英雄皆短于“文治”。“俱往矣”宣告了旧时代的一去不复返,为下文蓄势。

豪迈论今: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中国人民,才算得上是创造历史、开拓未来的真正英雄。表现了毛泽东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这首词通过对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的描写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价,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词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1.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上片写景,有概括描写、具体描写、想象描写,勾画出一幅北国冬日雪景图,大气磅礴,气象雄浑,同时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词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

下片议论,继上片之景而生情,并寓情于议。词人由祖国河山的壮丽,联想到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俱往矣”一句由评论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点明主题,抒发了词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主题鲜明突出,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2.动静结合,虚实相映。

静景如“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动景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些都是实景。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则是虚景。这样动静结合,虚实相映,描绘出北国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3.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综合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把群山比喻成一条条银蛇在舞动,把高原上的丘陵比喻成许多白象在奔跑,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拟人化,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风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文采”“风骚”本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这些都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并翻译黑体的句子。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③;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④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⑤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⑦;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